话剧《龙须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老舍先生原著,焦菊隐先生改编并导演的第一部歌颂共产党建设新北京、得民心、顺民意的优秀剧作。此剧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充满京味儿的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话剧的独特魅力,上演之初即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至今70年长演不衰,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的不朽经典。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了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与焦菊隐先生关于创作导演这部剧作的构思体会、人物分析,同工作人员的通信等文章以及曾参与该剧首演的郑榕、李滨等老艺术家和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不仅是对北京沧桑巨变的回顾,更对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礼赞。
由老舍先生原著,经焦菊隐先生改编的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遗失了几十年,它比通常见到的版本丰富了多达2万余字、将近一半的内容,从对话语言到人物性格乃至剧情发展都不完全一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焦菊隐先生根据舞台需要进行的补充和完善,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比如为无数观众所称道的人艺《叫卖组曲》正是焦先生穿插于《龙须沟》中作为烘托气氛的背景音,在本书中原汁原味展示了它的原始风貌。同时,这一版本中还包含了大量已经遗失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北京方言,散发着独特的京城韵味儿。再如焦菊隐先生添加的一些台词,对于一些读法的标注,对于舞台布景、音响、人物性格的注释等等也是这一版本的亮点。
焦先生导演《龙须沟》的体会总结、人物分析、同工作人员的通信真实反映了他是如何认识戏剧艺术的,是如何要求演员体验生活的,是如何反复修改剧本并指导排练的,是以怎样的态度来成就作品的。这部分内容渗透着这位话剧一代宗师的智慧与心血,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作品本身,理解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老舍先生对于焦菊隐先生改编的评价,舒济的序,郑榕、李滨等几位参加过首演的老艺术家回忆,著名艺术家牛星丽的《龙须沟》服装设计思想,北京人艺现任院长任鸣以及龙须沟地区有关领导的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焦先生的人格魅力和这部作品的深远影响。本书还包括了大量原始剧照、原始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图、原始剧本等珍贵资料,充分彰显了《龙须沟》的文学气质。
龙须沟》原始舞台本完整重现;
迎接建党100年的红色主题;
极具特色的地道京味儿语言。
焦菊隐与《龙须沟》序
舒 济
(老舍先生长女、著名作家)
1950 年的首都北京,各处残破颓败,百废待兴。市政府在有限的财力状况下整治了天桥脏臭的龙须沟,改善了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父亲老舍在喜悦的心情下,写出了话剧《龙须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这个戏请到了焦菊隐先生做导演。于是老舍先生和焦菊隐先生开始首次合作。这次合作,今天看来非常发人深思。它有几个特点,意义深刻。
一、导演尊重作者、尊重原著
焦先生非常尊重作者和原著,对于作者的风格、原著的内容及剧本的写法理解的深而透。从焦先生的《我怎样导演〈龙须沟〉》一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个剧本的。他写道:“《龙须沟》仿佛是一座嶙峋的粗线条的山,粗枝大叶地去看,没有生活经验地去看,外表上是一无所有的。然而,这里边可全是金矿。这一次我们懂得挖掘了,所以才发现了宝藏。”他说: “老舍先生夸奖我说,导演没有改动他所创作出来的人物性格,我觉得很光荣。这也正说明了导演必须怎样地热爱一个作家,尊重一个作家,并且怎样像作家一样热爱那些劳动人民,尊敬那些劳动人民,而且进一步还要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结合一致,才能在‘裁东补西’以适应舞台条件的工作中,不致损害人物”。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说 :“对于剧中人物的性格,焦先生完全尊重作者的创造,没有加以改动。因此,舞台剧本与原著虽在某些地方互有出入,可是双方的人物性格是一致的,全剧的情调也是一致的。”
二、文人相助
在深刻的理解下,为了更好地表现《龙须沟》,焦先生开始反复修改剧本。焦先生说 :“我在处理剧本的时候,虽然‘台本’和老舍先生的原作有许多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但那并不完全是为了去适应舞台技术条件,而主要却是为了要符合老舍先生的要求,为了符合我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的要求,为了符合老舍先生和我的一致的‘内在创造力’里所渴望使之活起来的人物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要求。我、作家、人物三位一体,打成一片,这恐怕就是新现实主义导演的创作力的主导源泉。”对于这些改动,老舍先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老舍先生在 1951 年 2 月 4 日《〈龙须沟〉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写道 :“焦菊隐先生抱着病来担任导演,并且代作者一字一句地推敲剧本,提供改善的意见,极当感激。假若这本戏,在演出时,能够有相当好的效果,那一定是由于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的工作认真与努力,和焦先生的点石成金的导演手法。”老舍先生在《〈龙须沟〉的人物》一文中,首先感激焦先生,他写道 :“这次,焦菊隐先生导演〈龙须沟〉,就是发现了剧本中的漏洞与缺欠,而设法略为加减台词,调动场次先后,好教台上不空不乱,加强了效果。焦先生的尽心,使我感激。”文人相助,高贵而难得。两位大师珠联璧合,相互支持才使得话剧《龙须沟》公演后获得成功,并载入中国话剧史册。
三、文责自负
话剧《龙须沟》的演出获得成功,老舍先生没有用演出剧本印单行本。他依旧用了自己的原作。在 1951 年 2 月 25 日的《〈龙须沟〉的人物》中,老舍先生明确地写道 :“我还是用原稿去印单行本,为了保存原来面貌。我希望人民艺术剧院把焦先生的舞台剧也印出来,两相参证,也许能给关心戏剧的人一点研究资料。”最终,老舍先生在 1953 年 6 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龙须沟》(修订本),成为他此剧最终的定稿。他在序中说 :“ 《龙须沟》有两种不同的本子,一种是按照我的原稿印的,一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本。现在,我借用了一部分舞台本的对话与穿插,把原稿充实起来,为的是教找不到舞台本的也可以勉强照这个本子排演。因为我借用了一部分材料,所以这一本在情节上还不与舞台本完全相同。至于舞台布景的说明,在原稿中本来没有,这次我全由舞台本借用过来。我应当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致谢 !” 1951 年 6 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龙须沟》演出本。在封面的左下角用小号黑色字体印着“老舍原著”和“焦菊隐改编”。两位戏剧大师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文责自负,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四、《龙须沟》的合作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多重开创性意义
首先,老舍先生尝试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戏剧结构。他没有通过一两个主人公讲述一个有开始、高潮、结尾的故事,而是描绘了龙须沟边上的一个破院子里的四户人家,通过刻画这四户人家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讲述他们和臭沟的关系,表现臭沟的罪恶。他在《〈龙须沟〉的人物》一文中说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这个剧本里没有任何组织过的故事,没有精巧的穿插,而专凭几个人物支持着全剧。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父亲是在激情和探索中写下了《龙须沟》。事后在《〈龙须沟〉的写作经过》一文中承认“这个戏很难写”,为要“说明龙须沟的罪恶” ,“写《龙须沟》是个最大冒险”。剧本交稿后,人民艺术剧院能否用,上演效果如何,他心中没底。焦先生以同样探索的精神,以他深厚的戏剧理论、丰富的舞台导演经验和开放的态度,让这样一部故事性不强的文本最终得到精彩的舞台呈现。他们二人的这次合作实则是一次剧本创作和导演手法双重开创性的探索。其次,焦先生通过此剧开创了人民艺术剧院的新现实主义的演剧风格。六年后的 1956 年,老舍先生创作了话剧《茶馆》,仍由焦菊隐先生导演。这是他们的第二次合作。《茶馆》延续了《龙须沟》的戏剧结构。这种新的话剧结构后来被学者称为“社会历史横断面下的人物系列式” “故事内容碎片式” ……焦先生也总结了他在《龙须沟》中得到的经验,通过《茶馆》深化了他的新现实主义的、民族化的演剧风格。最终焦先生指导的《茶馆》成了话剧史上的经典名作。没有他们的两次合作,就没有享誉世界的《茶馆》 。他们二位携手共同为我国话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回顾他们的合作,我总是感动。每次看《龙须沟》和《茶馆》的演出,我总是想起焦先生。他高贵的人品、旷世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融在这两出戏里,会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我深深怀念焦菊隐先生。
2018 年 11 月
焦菊隐先生(1905——1975),中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教育家、导演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建人和艺术奠基人之一。1952 年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焦菊隐先生 1928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北平第二中学校长、北平中华戏剧曲艺学校校长,1937 年获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广西教育研究所、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重庆社会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50 年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话剧《龙须沟》,奠定了剧院新现实主义的、民族化的鲜明表演风格,载入中国话剧史册。
前言 / 焦世宁
1951 年《龙须沟》首次演出本 / 老舍原著,焦菊隐改编
1951 年《龙须沟》首次演出演职员表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焦菊隐与《龙须沟》
我怎样导演《龙须沟》
导演的艺术创造
《龙须沟》所引起的话
《龙须沟》里的舞台人物形象
《龙须沟》创作散记
排演《龙须沟》焦菊隐致副导演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信
焦菊隐致于是之、叶子的信
焦菊隐与《龙须沟》
《龙须沟》1953 年公演门票
众人眼里的《龙须沟》
《龙须沟》写作经过 / 老舍
几件服装的说明 / 牛星丽
焦菊隐先生 / 任鸣
焦菊隐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的起跑点 / 郑榕
我所知道的焦菊隐先生 / 李滨
“打铁”的故事 / 牛响玲
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 / 赵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