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是中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四部经典著作,从古至今,被历代医家奉为珍籍之秘典和临证之法宝。现今高等中医院校普遍把这四部著作设置为中医学经典必修课程。实乃学医之津梁,入门之先导。
《中医四大经典全书》集四部经典著作为一体,突出特点是广泛搜集精选善本,点校整理,吸取历代注家之精华,择其善而从之,收录内容完整齐全。一册在手,为广大读者系统学习和临床随时查阅、研读提供便利。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是中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四部经典著作,从古至今,被历代医家奉为珍籍之秘典和临证之法宝。现今高等中医院校普遍把这四部著作设置为中医学经典必修课程,实乃学医之津梁,入门之先导。本书集四部经典著作为一册,精选善本,点校整理,为广大读者系统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便利。
(一)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腧穴、病因病机、各种病症、诊法治则、预防养生、运气学说等。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阴阳五行对中医理论之指导;
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伤寒论》《金匮要略》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突出成就:其一,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证候类型的证治经验,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其二,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温病条辨》,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自上而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治法上,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二)
《黄帝内经》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素问》《九卷》之名则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而将《素问》《灵枢》合称为《内经》,始自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素问》版本、注本较多,隋唐时期,以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影响最大。但杨上善注本《黄帝内经太素》已残缺不全。全元起注本《训解》,宋后遗佚不见。王冰将《素问》原九卷八十一篇,编次整理成二十四卷八十一篇,至此开始有完整的版本。《素问》传本至宋代,出现很多错讹。宋仁宗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医籍,林亿等参阅众本,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新校正”,正谬误6000余字,增注义2000余条,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后世《素问》刊行的定本。此后各种《素问》刊本的文字,均以此本为依据,没有再做更大的改动。《素问》现存最早版本是金刻残本,尚存11卷;通行本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顾从德影宋刻本。此次点校即以此为底本,只保留《素问》原文,删去王冰编次时所加的注释。遴选了刊刻较精的几种版本进行了校勘,并参校了《甲乙经》《太素》《类经》等。其中《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只有篇名,无正文。此次点校据京口文成堂本补遗。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