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自我认识”是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考察角度,却可能为深化苏轼研究提供一种不同于单纯客位评判的新思路。
《苏轼的自我认识与文学书写》通过文本细读,梳理整合苏轼文学书写中关于自我的信息,包括其笔下大量出现的自称、自喻、自嘲、自许等现象,以及苏轼在仕宦体验、社会关系、自然观照中的自我体认,从多个侧面呈现了苏轼自我审视下的个体形象与人生状态。
《苏轼的自我认识与文学书写》借助苏轼反观自我的视角,努力拼合其“冷暖自知”的人生痕迹,较为深入细致地揭示了苏轼的精神面貌与生命体验。
答应给宁雯博士的著作《苏轼的自我认识与文学书写》写序,因话题很多,反而不知从何处说起,拖了许久没有动笔。既然不知从何处说起,那就干脆想到什么说什么。
苏轼是辉煌的宋代文化塑造的“光风霁月”般的灵魂,是宋代文化留给世人的无上瑰宝。苏轼的世界,是汪洋大海,浩瀚无边,又是横亘大地的山脉,“横看成岭,转面已成峰”。认识苏轼,无论何种角度,哪个高度,多远的距离,只要用心,都能有所收获,但要真正理解苏轼之所以为苏轼,却并不容易。近些年来,苏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热爱,有关苏轼的生活道路和文学成就的研究,也越来越热门,各种论文、著作,不断问世,独树一帜的论著也不少,但总体上看,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并不很多,究其原因,固在于研读不够,既不够多,也不够深,但更在于认识的高度和境界不够。有时候,热门的研究对象,吸引众多研究者,固然是好事,但众声喧哗,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嘈杂的氛围,妨碍沉潜的研读和深入的思考。本来深入细致地研究作家的自我认知,就是作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忙于解读、论述、欣赏我们所认识的“苏轼”,但苏轼自己怎么认识自己,却往往被忽略。我们在看苏轼的时候,会被一些听来的说法或者浅尝辄止的印象所蒙蔽。苏轼在许多作品中提到自己,写到自己,甚至会直接展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似乎从内到外全方位塑造了一个“苏轼”,我们以为已经很清晰;还有,历代读者对苏轼其人和文学的解读,以及对苏轼的很多评价,也往往会“描绘”出一个历代读者心目中的“苏轼”,也给我们一种似乎清晰的印象。有这两方面的先入之见在前,自然会觉得认识苏轼不成问题,自然也不会特别意识到从“苏轼自己如何认识自己”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苏轼有多么重要。因此,对于当前的研究者而言,要想进一步接近苏轼,与苏轼的灵魂相遇,或许全面地看一看苏轼的自我认识,就是一个具有新高度和新境界的课题,或者说,是一个旧有的经典的新课题。
不过,苏轼确实太浩瀚了,他自己如何认识自己,对研究者而言,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尽管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呈堂证供,但这仍然不是一个可以一眼看穿的问题。
比如,我们熟知的前后《赤壁赋》两篇,都以第一人称写成,都涉及人生态度和自我认知的问题,但两篇在写到自己时,却用了意思有微妙区别的自称,《前赤壁赋》以主观感受和主客问答为结构线索,却用相对具有旁观性质的自称“苏子”,叙述者与文中主角明显有分离的意味;《后赤壁赋》依照客观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经历,却用主体意味突出的自称“予”,叙述者和文中主角完全是合一的。写作时间相差只有三个月,而且内容前后衔接对照的姊妹篇,却用了这样两个意思很不相同的自称,为什么这样?这就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而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可能真正读懂这两篇作品的深意。这个小例,说明了研究苏轼自我认识这个问题之难,这对研究者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考验。
宁雯,女,1988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学,曾发表论文《苏轼自然观照中的自我体认与文学书写》等。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一)有关苏轼自我表达、自我形象及主体意识的研究
(二)有关苏轼仕宦观念的研究
(三)有关苏轼“归”之心态的研究
(四)有关苏轼衰病问题的研究
(五)有关苏轼社会关系的研究
(六)有关苏轼自然观念的研究
(七)有关苏轼时空观念的研究
(八)有关苏轼思想来源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自我凸显
第一节 自称:标志“自我”作为“发声点”及被观照对象
一 第一人称:“发声点”与自我剖析的标志
二 第三人称:客位审视中的自我
第二节 自喻:个体特质与人生状态的婉曲揭示
一 自我个体之喻
二 自我人生之喻
第三节 自嘲与自许:自我评价的姿态
一 自嘲:举重若轻的体验传达
二 自许:自我评价的高昂姿态
第二章 苏轼仕宦生涯中的自主选择与书写
第一节 功成身退:自主的人生设计
一 “功成身退”的价值追求
二 “功成”与“身退”的两难
第二节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言行之间的罅隙
一 言论中的“疏离者”
二 行动中的“参与者”
第三节 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 逐臣身份的自觉与对朝政民生的关怀
二 职位与责任分离的观念
三 “功名如幻”:剥离仕宦的形式
第四节 自言衰病与仕宦心态
一 悴杭时期的自言衰病与政见表达
二 元祜时期的自言衰病与归隐之愿
第五节 “逆人”与“逆己”:不可违逆的本心
第三章 “阅世走人间”:苏轼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认知
第一节 “情累”的担负者:亲情中的自我
一 苏轼笔下的亲情书写
二 “扫叶”与“除草”:扫除“情累”
第二节 友朋交游中的心理体验
第三节 “取疾于人”:同僚关系中的自我因素与反思
一 “不喜应接人事”
二 “取疾于人”:同僚私交中的失当之举
三 “性刚”:自知与反思
四 私交语境中同僚关系的调整:以王安石与章悖为例
第四节 “混迹”民间:有意识地追求平凡
一 “混迹”民间
二 民间生活的美感
三 “脱冠还作扶犁叟”:本质的复归
第五节 “我与世疏宜独往”:自我与“世”之关系的判断
一 具有负面意义的“世”
二 自我与“世”的对立
三 自处之道
第四章 “观身卧云岭”:苏轼自然观照中的自我
第一节 水与月:走出永恒映衬下的渺小自我
一 东去与西流
二 月满江不湍:反照心境
三 水与月的恒常之性:持守与陪伴
四 共适
第二节 与自然物为伴
一 自然物的善意
二 诉说与独白:与自然物交流的认真态度
三 自愧不如:受教于自然物
第三节 回望与悬想
一 回望:记忆节点之间的情感层累与人事变迁
二 悬想:未来之事中的乐趣与慰藉
三 回望与悬想的叠加
第四节 “造物虽驶如吾何”:生命主体的价值
第五章 苏轼个人体验与自我思考的生成
第一节 “海北天南总是归”:关于“归处”的自我调适
一 故乡与他乡:交织并存的明确归处
二 田园、山林、江湖:笼统的归隐之所
三 无何有之乡:内心葆有的终极归宿
第二节 回望、悬想与“人生如梦”
一 醒时看梦:回望的作用
二 如在梦中:现状与过往的对比
三 何曾梦觉:关于人生的整体认知
第三节 “至乐”追求向现实世界的归依
一 箪食瓢饮之乐
二 乐莫乐于还故乡
三 身无病而心无忧
第四节 思想从现实体验中的抽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