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 徐志摩是民国话题人物、绯闻男主角
如果民国年间有微博,那么徐志摩就是长期霸占话题榜的超级网红。他的才华、他与民国名媛的情感纠葛,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名人朋友圈的中心人物。
◎ 一本书讲透他的一生
本书从徐志摩的出生写到他的死亡,将他的每一个人生关键点、关键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细致地再现出来。只有本书把徐志摩34年的不羁人生讲得如此透彻。
◎ 清晰梳理徐志摩的情网
徐志摩短短34年的一生中,与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有着复杂的感情纠葛。本书将徐志摩与四位民国名女子的情网梳理得清清楚楚。
◎ 精心打造金粉世家系列,开创纸质书视觉享受的新纪元!
与淡雅清新粉色系、切口滚金滚银的《我要对你做,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全世界*美丽的情诗》《我允许你,在我心上行走:全世界*美的情书》《林徽因传: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张爱玲传:也孤独,也灿烂》《三毛传:你松开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萧红传:你不热爱的日子都不是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珍藏版》一起被打造为“金粉世家系列”。
序言|康河柔波,溯游回你的梦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流淌的康河,踩着不疾不徐的步伐,转眼走过数十年。康河还是那条康河,溯游其上的人不知更迭了多少,这些人就这样被静悄悄地遗忘。
斯人已逝,让人无法忘却的,是那些风华卓绝、潇洒自如的诗篇,是那个徘徊于康河边,追寻自由和爱的身影,是那在中国文学史的天际上短暂绽放后留下的满船星辉,是那个时至今日依旧光芒不弱的名字——徐志摩。
大多数人与徐志摩的初识,都是在青荇招摇、金柳摇曳的“康河边”。大多数人与他的相识,并不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被课本安排好的“包办婚姻”。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背诵,一句又一句地解读、欣赏,我们早已忘记初次见面时的惊艳,更多地把这当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不免大大掩盖了诗作本身的魅力。
正如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从一开始,就被镀上了一层传统守旧的色彩。接受了新式教育、向往自由和理想的徐志摩对此又怎么能欣然接受?他抱着极大的偏见,甚至都没有把封面翻开,便一把将这场婚姻撕得粉碎,丢弃在封建传统的废纸篓里。
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徐志摩给张幼仪贴上了“包办”的标签。纵使她如何温婉动人,如何优雅得体,见过她的人都说她“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他都一律视而不见地认为她愚昧无知。一纸协议,让她成为“民国离婚第一人”,而他,转身去追寻康河里那一抹令他心驰神往的艳影。
他成了很多人眼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风流成性的浪荡子。从他的行为来看,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并不奇怪:婚内爱上当时才16岁的林徽因,而张幼仪向他告知自己已有身孕时,他也不为所动。不顾一切地抛下有孕在身的结发之妻,这样的行为,未免显得自私、冷漠。
但对于徐志摩这样一个爱情与自由至上的人来说,他与张幼仪的婚姻就如同一粒被风吹进了眼睛里的沙子,如果不揉出来,他永远不会感到舒畅。
所以他宁愿付出被骂“负心汉”的代价,也要逃离这种被安排的旧式婚姻。他要捍卫自己爱情的净土,他要对抗的不是张幼仪,而是传统婚姻。和张幼仪离婚,卸掉了传统婚姻的枷锁后,他们的关系反而近了,他们书信往来,他开始正视张幼仪,认识到“她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子”。我不想妄断他做得对或不对,或许在徐志摩的眼中,感情世界没有公平与否,只有爱与不爱。
比起徐志摩的诗作,他和三位民国女子的情感纠葛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为了追寻生命中的灵魂伴侣林徽因,他放弃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循着康河的柔波溯游而上,找寻能够和他琴瑟相鸣的佳人,奈何以悲剧收尾。于他而言,为了林徽因放弃博士学位和林徽因最终没有选择他,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是他和林徽因的选择。从开篇到结局,虽有憾却无悔。
陆小曼之于徐志摩,如同罂粟之于瘾君子,一旦沾上,便再难脱身。他也不愿意脱身,两人的爱恋是炽热的、燃烧的。毫无疑问,他们彼此深爱,相互吸引,徐志摩是陆小曼想要的风流才子,陆小曼是徐志摩追求的红粉佳人。但他们不适合携手度过平凡的日子,因为他们都是不甘于平凡和寂寞的人。可是生命和婚姻走到最后,终究还是要归于平凡和平淡,谈恋爱时有情饮水饱,可婚姻里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两人都生于富贵之家,从小锦衣玉食,时常吟诗作对,舞文弄墨,风花雪月,独独不会勤俭持家,这使得徐志摩后来一直在为两人的生计而奔波着。
其实,除了世人熟知的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徐志摩的生命里还有一位不容忽视的红颜知己。他们对彼此推心置腹,最终却没有走到爱情那一步。这位红颜知己和徐志摩相处的时间虽短,但其受信任程度是林徽因和陆小曼也不及的。徐志摩将最透彻、最真实的自我展现给了这位红颜知己。在她的面前,他无需隐藏自己,只有和这位知己通信时,徐志摩才是完整的徐志摩。她就是民国文坛四大美女之一的凌叔华。
与林徽因和陆小曼相比,或许凌叔华才是最适合和徐志摩相伴终生的伴侣,只是她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里——林徽因之后,陆小曼之前。与林徽因的感情无疾而终后,徐志摩很难立刻走出来,凌叔华和林徽因有着旗鼓相当的才貌,她的出现转移了他的注意力,成为他治愈情伤的慰藉。而他们相识又只有几个月,矜持骄傲如凌叔华,不可能和徐志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生发出炽热的爱情,命运没有留给他们细水长流的时间和机会。随后,陆小曼出现,从此,徐志摩再没爱过别人,徐志摩和凌叔华的关系最终也只是止于暧昧。
徐志摩的三段感情,无一不是充满争议的。正是因为情史的瞩目,徐志摩诗人的身份反倒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其实,年轻的徐志摩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将来会成为一名诗人吧。
30余年的人生,虽短暂却浩渺,以上这些都只是其中一部分,透过这些碎片,我们仅仅瞥见了他人生中小小的一隅。风流多情是他,无情残酷是他,自由勇敢是他,热情纯粹也是他,这也正是我选择写下这部传记的原因。
描绘这样一个在文学长河里鲜活涌动、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我深感自身文字之有限和无力,可能倾我全力,也无法客观全面地铺展出徐志摩精彩的人生轨迹。但同时,我也深知文字的神奇和美妙,因此,我愿以文字为线,尽我所能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徐志摩,哪怕只是让读者对他有了一丝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已足够。
既然已经决定写这部传记,我便本着务求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的原则拿起了笔,但我深信主观看法和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书里面或许既有所谓历史上、文学中的徐志摩,也有我眼中、我所理解的徐志摩。
世人对徐志摩的人品或许褒贬不一,但对他的才华和文学成就的认可是毋庸置疑的。所幸,他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想象奇特、意境空灵的诗篇。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一览这位浪漫诗人的横溢才华和多情神思——“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是他的恐惧和痛苦;“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是他的希望和超脱;“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是他的爱情和追求。
徐志摩有一首《忘了自己》,他在诗里面写道:“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这句诗也为他的人生留下了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