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北方,春姑娘总是满腹心事地迟疑着脚步。
过了惊蛰,那声春雷尚未惊心动魄地炸响,厚厚的冰雪已开始慢慢消融,在银被下沉睡了一冬的大地渐渐苏醒。冰凌花第一个将做了许久的春梦变为现实,小小的紫色叶片捧出星星点点的鹅黄,骄傲地点缀在晶莹剔透的冰原上。一株株小草调皮地在冰雪中探头探脑,用一抹抹新绿报道着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片神奇的土地是可以让人顶礼膜拜的。
翻开古籍,早有言证:“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山海经·大荒北经》)不咸者,神巫也,此山有神,或者神山谓之。
让我们在这片崇山峻岭中聚焦,还有一处更为神奇的所在。从深秋时节到来年的仲春之际,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极地区和东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在此碰撞交汇,形成锋面,纷飞的雪片像洁白的花朵铺天盖地,奢侈挥洒,隆冬时节,雪深可达数米。待来年冰雪消融,一条条丰沛的水流汇集到低洼处,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台地上形成一片神奇的高山湖泊,恰如一块湛蓝的宝石镶嵌在无际的绿色林海。
这片神奇的山便是甑峰岭,这方圣洁的水便是老里克湖。
终于,那一声声催人奋进的春雷从天际隐隐滚过,被寒冷冻凝太久的神山圣水终于听到了春的呼唤,似乎在一夜之间醒来了。甑峰岭上,一片片火红的金达莱映着不时降下的皑皑白雪傲然怒放。冰封的老里克湖訇然解冻,一线溪流淙淙哗哗地弹奏起美妙的乐章飞泻而下,在绿色的林海中不断牵手脉脉线溪,渐渐汇成海兰溪、海兰河。当海兰河一路欢歌奔涌出甑峰岭时,终于有了万千气象和浩荡之势,海兰江由此发端,她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大地,浩浩荡荡,一路向前,亘古奔流。
2
一江碧水,南下东流,海兰江在高远的天地间悠悠,恰如一条时间的长河穿过历史的风云从远古的洪荒涌来,滋养了一辈又一辈中华各族儿女,也见证了这片神奇土地上先祖们的刀光剑影、生死歌哭。
公元696年,武则天在位的万岁通天元年,一个叫乞乞仲象的人和当时许多的王公大臣一样,不满于被一个女流之辈统治,带领其粟末靺鞨旧部在营州(今辽宁朝阳)起兵造反了。武则天采取剿抚结合的策略,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乞仲象不为所动,继续东逃。不久,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死,其子大祚荣继续率部逃往辽东。
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大祚荣俯首称臣,并派次子大门艺入朝留作中宗李显的侍卫。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遣崔忻摄鸿胪卿,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渤海”便取代了“震”,成为其新封号。
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念渤海郡王大钦茂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功,升郡为国,加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一品校
太尉。
随着渤海国在唐王朝地位的不断上升,开启了这片神奇土地其后长达数百年的繁荣。这个由肃慎人后裔建立的地方政权,全盛时有5京15府62州,统治范围覆盖东北全境和朝鲜半岛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海兰江畔的中京显德府曾是其故国都城,生活在这里的肃慎族系的靺鞨人,华夏族系的汉人,东胡—鲜卑族系的契丹人、奚人、达菇人,突厥族系的回鹘及九姓杂胡人,以及夫余—濊貊族系的高句丽人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创造出了东北大地上灿烂的古代农耕文明,“卢城之稻”屡屡出现在《新唐书》中。
秋风起兮遍地金黄,海兰江畔稻米飘香。车辚辚,马萧萧,一石石“卢城之稻”装袋打包,牲驮车载,顺着这条尚未得到重视的丝绸之路一路奔向西南,过沈洲(今沈阳)入榆关(今山海关),向着长安昼夜兼程,在朝贡的大路上扬起一片又一片历史的烟尘。
3
葱茏的田野,漫山的金达莱。海兰江劈山落涧,风雨兼程,浩浩荡荡,奔腾向前。
2015年7月16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甑峰岭记住了,海兰江更记住了。
这天下午,蓝天如洗,白云悠悠,艳阳普照。海兰江畔一望无际的万亩稻浪,碧波起伏,习近平总书记健步走来。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伴着优美的音乐旋律,他说,几十年前自己当村党支部书记时,广播里每天都放这首歌,非常熟悉,今天来到了海兰江边,歌中所唱的就是这里。
他说,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他说,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甑峰岭下,海兰江畔,这个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中华儿女聚居的边疆地区,再次吹过鼓舞斗志的熙熙春风,再次响起催人奋进的滚滚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