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经那么复杂,邻居个个比你精细,锱铢必较,分秒必争;能有一个憨厚些的朋友,浑然忘机地陪你煮茶看花,并且不一定相信‘时间即金钱’,总令人安心,放心,开心。”
《隔水呼渡》是余光中与妻子、友人到各地旅行后写下的游记,所述地区有台湾南部之风景,更远及英国、法国、德国、瑞士、西班牙、泰国。
余光中恰如其份地表现感官经验,令读者享受到了逼真的“临场感”;他的游记也有别于地方志或观光手册,全在文中有“我”,有一位活生生的旅人走动在山水或文物之间。抒情写景之中有博学深思。
跟随诗人的脚步,在行走中认识自己。
适读人群 :大众 ★《隔水呼渡》是余光中经典散文集,海峡两岸版本稀缺,作品多为游记,是作者丰富的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成的散文佳作。
★独jia收录余光中与妻子、友人同游珍贵照片。文字与光影的交织呈现,仿若真能看到活生生的旅人走动在山水或文物之间。
★旅途中的所感所思:“你以为孤单加孤单会成为热闹,其实是加倍地孤单。”
★享受每一次在路上的悠然时光:“夕阳在我们的后车窗落向平野,树影一路追了上来。我们在迟长的黄昏里驶入了雪浓莎镇。”
★谈与自我的独处:“一个人在寂静之际,其实面对的是自己,他不得不跟自己对话。”
自 序
《隔水呼渡》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与《凭一张地图》之后,是我的第三本纯散文集。
除《古堡与黑塔》之外,本集的十几篇散文都是四年来在高雄所写。四年来我的散文当然不止这些,其中有十八篇小品已经收入《凭一张地图》,至于评论性质的,包括十四篇序言与五篇长文,自当另外出书。《古堡与黑塔》写于一九八五年八月,正当汗漫的欧游之余,仓皇地离港前夕,那时的心情,对十年的香港居无限依依,对未来的高雄居一片茫茫。那年我们夫妻畅游了西欧,尚有法国与西班牙的游记未及写出,所以写苏格兰的这篇《古堡与黑塔》就没有纳入《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而有意留待这本《隔水呼渡》,俾与《雪浓莎》《风吹西班牙》等一同出书,彼此印证。
本集的十六篇散文里,游记占其十三。这样偏重的比例为我以前的文集所无,似乎说明了我们夫妻好游成癖,而且愈演愈烈。我重翻自己以前的文集,发现从《左手的缪思》到《凭一张地图》,我已经写了二十五篇游记,而最早的一篇《石城之行》更写于三十年前。但是四年来游记在我散文作品里的“成长率”竟如此之高,连自己也感到惊异。其原因,不外乎是近年我出游较频,而定居在高雄之后,探讨南部的风物也很方便。每次游罢归来,搬出照片、幻灯片、图册、纪念品等,向来访的好友逐一报告赏心乐事,总感意犹未尽,却已舌敝唇焦,遂想不如写成游记,提供给识与不识的朋友、读者,一劳永逸,做个交代。
游记不但是旅游经历的记录,也是所见所闻的知性整理。旅游不但是感性的享受、对好奇心的满足,也是一种生动而活泼的自我教育,所以真正的旅行家一定见多识广、心胸宽阔,不会用本乡本土的观念来衡量一切。说得高些,旅游可以是一种比较文化学。有心的旅人不但行前要做准备功夫,对将游之地有所认识,身临异域要仔细观察,多留资料,并记日记,而且回家之后,还要利用资料来补走马观花之不足,好把囫囵的经历消化成思想。若是行前没有准备,当场草草张望,事后又不反省,那旅游只是散心而已。英国作家富勒(Thomas Fuller)所说:“一头驴子出门去旅行,不会变成一头马回来。”罗马诗人霍拉司所说:“匆匆出国的人,只改变了气候,没改变心灵。”指的正是无所用心的观光客。
观光客不足以言游记,要写好游记,先得认真做个旅人。没有徐霞客的才学和毅力,怎么写得出《徐霞客游记》?七年前我在香港,买到湖南人民出版社所出,由贝远辰、叶幼明选注的《历代游记选》,精读两遍之余,十分赞赏,便开始广搜中国古今的游记,加以研究。一九八二年年底,我一连写了四篇长文,共约四万字,依次是《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论民初的游记》。
后来每逢出游,行前行后我一定多读有关书籍,也尽量学习该地的语言。游罢泰国回来,为了把游记写得有点知性,我至少读了半打参考书刊,外加《大唐西域记》和《六祖坛经》。带回来的资料里,除了旅游手册之外,一定还有多张地图,迄今我的地图藏量大概已近三百张了。其实,只要你有心,就连钞票、钱币、车票,甚至签证上面也有不少资料可用。当然,在写垦丁的几篇游记时,也不会放过公园图文并茂的导游手册。
游记的艺术首在把握感性,也就是恰如其分地表现感官经验,令读者进入情况,享受逼真的所谓“临场感”。这种场合必须狮子搏虎,捉个正着,不能避重就轻,用一些俗滥的四字成语打发过去。散文家里能通过这一关的,其实不多。大多数所谓的散文家善于处理人情世故,善于人间的抒情、叙事,甚且议论,但是要他们摹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往往就无能为力,因为这方面需要一点诗才,是强求不得的。
游记大半表现感性,但也可以蕴含知性。游记的知性包括知识与思考:名胜的地理与人文,是知识;游后的感想,是思考。有知识而欠思考,只是一堆死资料。思考太多而知识不够,又会沦于空想。上乘的游记应将知识与思想配合抒情与叙事,自然而机动地汇入散文的流势里去。这就要靠结构的功力了。苏轼的豪放和方苞的拘谨,用游记来印证,最为显明。苏轼的《石钟山记》始于考据,继以叙事、抒情,而终于大发议论,但是因为三段接得自然,而且中段的感性饱满,足以支撑前后二段的知性,读者乃不觉其为搬弄知识,空发议论。方苞的《游雁荡山记》毫无叙事,写景的文字又不足文长的五分之一,其余的篇幅却用来讽世励志,游兴不高而道貌岸然,只能算是戴了游记假面具的说教。
游记有别于地方志或观光手册,全在文中有“我”,有一位活生生的旅人走动在山水或文物之间。这个“我”观察犀利,知识丰富,想象高超而活力充沛,我们跟随着他,感如同游。地方志或导游资料是静态,游记才有动感。这个“我”要有自信,要有吸引力,读者才会全神跟随着他。《后赤壁赋》里,如果换了是二客奋勇攀登,而“盖予不能从焉”,读者就不想看下去了。
本书内页龙坑的照片均由王庆华先生提供,内页其他照片,除了三张是采用旅游手册之外,都是吾妻我存所摄。在此应该谢谢他们。
余光中(1928-2017)
当代知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期间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创作,自称是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著作颇丰。代表作有:散文集《时间的乡愁》《听听那冷雨》《逍遥游》等;评论集《分水岭上》《举杯向天笑》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等。
余光中的散文壮阔铿锵,又细腻柔绵,在华语世界影响深远,被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中。
1 隔水呼渡
27 关山无月
40 龙坑有雨
48 满亭星月
64 木棉之旅
73 古堡与黑塔
85 风吹西班牙
101 雪浓莎
132 德国之声
149 山国雪乡
172 梵天午梦——泰国记游之一
190 黄绳系腕——泰国记游之二
196 耶释同堂——泰国记游之三
205 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
215 海缘
234 文章与前额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