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普通栽培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中能形成地下块茎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在全世界别名繁多。原产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那个神秘的、湛蓝的“的的喀喀”——印第安人的圣湖周边。约万年前被古代印第安人驯化和种植,四百年前被带到欧洲直至妙曼的身姿摇曳在地球的每个角落,成为今天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成为传奇的美食。有人说它创造了历史,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在我国马铃薯是粮、菜和加工兼用型作物,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常年栽培面积8700万亩,总产1亿吨以上,分别占全球的30%和28%。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促进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支撑绿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满足国人健康营养食物需求,发展区域经济和减少贫困人口等具有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马铃薯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能实现马铃薯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马铃薯的产业链长,马铃薯的营养全、故事多、文化美。作者马达飞先生原本非马铃薯人,他于2015年11月创办了艺薯家餐饮投资公司,以研究马铃薯产业文化和马铃薯美学的产业实践派自喻,本书洋洋洒洒地描述了马铃薯的前生今世,但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马铃薯的消费、助推产业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马铃薯文化和马铃薯美学。如此,此书真的值得一读,相信中国的马铃薯文化和马铃薯美学会建立并完美的。
金黎平
2018年10月20日于北京
序二
达飞是北大02级美学专业文化艺术管理研究生班的学生,也一直努力坚持做文化产业的践行者。近年来在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感召下,致力于发展马铃薯的“产业文化”,同时也力图把马铃薯作为文化符号进行产业化探索。用了大约九年的时间,他的土豆探索也算有所斩获。
产业文化化,是运作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它是以文化产业的方法来促进文化元素和文化艺术创意的跨界应用,其中的一个具体领域也可以称为文化产业的跨界化转型,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提高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以文化和创意的要素来改造和提升某个行业,促进产业升级并走向高端产业。
文化产业化指的是新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要素的作用,那么,这在理念上就要告别“文化搭台”的传统观念,因为它仅仅是把文化作为一种外在的形式,而不是作为内在的驱动力,或者内生发展的动力。只有这种理念的转变才能带来真正的文化提升产业价值的飞跃。马铃薯具有广泛认知的“亲和”符号属性,具有打造文化超级IP的潜质。
作为价值万亿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马铃薯在中国日趋受到百姓关注并逐渐应用广泛。可以说,从文化认知价值来说,中国马铃薯距离世界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里面需要一群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引进物种的马铃薯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走入千家万户的主粮餐桌,引领第三次膳食革命,有挑战,更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科技赋能,文化赋魂。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达飞一个新的起点,也希望他能够在马铃薯的“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相结合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陈少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