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的作者,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李清照。这首词, 李清照用深情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一位初婚少妇对丈夫的相思缠绵之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展示出了一种婉约之美。尤其是词中的最后一句八个字, 以对偶的形式出现,读之朗朗上口,声韵和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1084 年3 月13 日) 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们都是苏轼文学的传人,元祐文坛的中坚。李格非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清照的生母是北宋名相王珪的女儿,在李清照幼年时期就去世了。李清照的继母是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真正的书香闺秀,蕙质兰心,颇有文学造诣。李清照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不仅眼界开阔,而且气质高雅,刚刚十几岁就成为了京城家喻户晓的才女。
李清照18 岁时,嫁给了同为官宦子弟且名满京城的才子赵明诚。才子佳人,门当户对,他们不仅对诗词歌赋都有执着的雅兴,而且还偏爱金石书画。因此,二人婚后夫唱妇随,过着神仙眷侣一般令人艳羡的生活。
首先,李清照的人生是幸运的。她有着无忧无虑的儿童时代,初露锋芒的少女时代,甜蜜温馨的初婚时代。李清照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一路欢歌。
因此,李清照前期的词作,表现的完全是一个明媚欢快的少女:溪亭日暮, 乘舟误入藕花深处,说不出的意兴盎然;蹴罢秋千,遇见可心之人,羞怯慌乱, 又忍不住倚门回首,把青梅浅嗅,一个娇羞悸动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在女子的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李清照幸运地遇上了自己的爱情。她和赵明诚的婚姻,既有天定之缘,也有人为之因,绝非误打误撞。一个是有见识的闺中才女,一个是倾心于金石收藏的博学郎才,二人的结合本来就有基础。婚后,二人志同道合,吟风赏月,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研究与整理。闺房之乐,让他们的感情更加绵密;闲情雅趣,让他们的心思更加澄明。共饮共醉,赌书泼茶;同进同出,收集金石;相依相守,淡泊明志。他们的婚姻是平等的,是夫妻更是知己,这也是李清照人生际遇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金石的收集与研究,是维系他们情感的纽带,也是他们毕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有此追求,劳劳尘世里,既有情怀,也有雅韵;既成寄托,也成趣味。
婚后的李清照,词作不再只有闺阁中的明媚欢快与清淡寂寞,而是多了柔润撒娇与陶醉甜蜜。即便是小别的离愁,也是忧而不伤,令人动容。
其次,李清照的人生又是不幸的。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年),金朝军队攻克北宋首府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并押往金朝京师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随着北宋政权的土崩瓦解,李清照夫妇也不得不离乡背井,随着宋高宗赵构所统治的南宋朝廷,开始了漂泊不定的逃亡生活。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逃亡期间,她深爱着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离世,夫妻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也在战乱中散失殆尽,李清照的心情一下子便跌落到谷底。而后,这个曾经不知道什么是困苦的女子,带着“才女”和“词宗”的名气,跌跌撞撞地从谷底坚强地爬起来,走进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后半生。但环境的艰苦和命运的不幸,非但没有把外表柔弱的李清照击倒,反而让她的内心更加强大,眼界更加开阔,思想也更加深邃。从此,她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更多地表达逃亡奔波的孤苦生活和国破家亡的凄凉心境。
李清照的性格之中,有女人天生的柔婉细腻和敏感多情,这让她在爱的世界里更像一个小女人。她小女人的本性,在她的词中随处可见。像体现娇嗔灵动的“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像体现细腻缠绵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像体现销魂憔悴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像体现敏感微妙的“多少事,欲说还休”…… 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女人味,天然、纯净而又本色,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女人。
但是,如果她的个性中只有小女人的一面,那她必然像一缕飘柔的雨丝, 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悄无声息的,泛不起任何的浪花。她能够成为有着“才女”“词宗”盛名的李清照,是因为她具有一种暗藏于婀娜之中的清傲与刚强。这种清傲与刚强,让她远远超脱了庸俗,成为一个独特的才女。那如水一般的缓缓柔情,那如山一般的悠悠视野,让她在两宋群星灿烂的天空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