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基础篇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理论背景及提出
第二节??本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及评述
第四节??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本书研究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之处
第六节??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人权的概念渊源与历史演进: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为重心
第一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社会连带人权的历史渊源
第四节??近代人权观念在中国的继受和接受
第五节??围绕“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权利清单的发展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社会国原则”: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宪法根基
第一节??“社会国”的历史缘起与类型特征
第二节??“社会国原则”的法理内涵
第三节??“社会国原则”与“法治国原则”的融合与互动
第四节??“社会国原则”在宪法上的规范效力探讨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阐释框架与基本内涵
第一节??基本权利的阐释框架:以基本权利的体系化与语境化为背景
第二节??基本权利传统阐释框架的当代检讨
第三节??基本权利的分析实证主义进路——以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关联为例
第四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用语分歧与详细概念的厘定与统一
第五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于宪法上之属性与定位
第六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基本内涵——霍菲尔德分析进路
第七节??本章小结
第二编??制度篇
第五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模式和路径选择
第一节??立法裁量模式之概览及其反思
第二节??司法救济模式之概览及其反思
第三节??给付行政模式之概览及其反思
第四节??立法裁量模式、司法救济模式与给付行政模式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财政税收分析
第一节??一个前提性的问题——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财政之维
第二节??现代国家的“财政宪法”及其结构
第三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财政税收分析的理论模式
第四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财税法保障体系的构造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三编??保障篇
第七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立法保障:以立法活动为中心
第一节??立法保障人权的学理见解:一般化理论
第二节??履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之给付义务的立法
第三节??德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立法
第四节??立法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介入和限制:以地方立法权为例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行政保障:以给付行政为中心
第一节??一个前提性的交代——给付行政对于基本权利保障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国原则”与“给付行政”的关联和互动关系
第三节??“给付行政”中的法律保留原则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九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司法保障:以司法审查为中心
第一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司法救济概览
第二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司法救济案例分析
第三节??类型化研究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编??关联篇
第十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中的特别问题:文化权利专论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范畴限定
第二节??法律意义上的文化权利
第三节??文化权利的规范要素
第四节??文化权利的规范属性与建构
第五节??文化权利的规范功能
第六节??文化权利所要求之多元文化建制
第七节??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互动
第一节??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之一般法理
第二节??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机制及其结构
第三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实施机制
第四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以中国为重点的探讨
第五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以香港“孔允明诉社会福利署案”为例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现实困境与中国面向
第一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中国语境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
第三节??改革开放后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立法及政策
第四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的量化分析
第五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宪法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结论和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法学琐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