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集,共103首。整部诗集,在情感与结构上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遭受现实困境的泰戈尔,借与"神"的对话,用充满自然的意象,用极具韵律与音乐性的语言,融合古老印度精神传统与现代西方精神,从自我中看到众生和宇宙,倾诉了他的孤独、挣扎、期望、爱和信仰等。
《吉檀迦利》熔哲理与抒情于一炉,具有深刻而稀有的灵性之美,是了解泰戈尔代表性的经典诗集。
本版本选用萧兴政的全新译本,中英双语,全录美国艺术家马克·麦金尼斯103幅精美插画随文彩□。<□r />
◆亚洲shou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集!泰戈尔感动世界的伟大经典!一个东方圣人的孤独、挣扎、爱与信仰,滋养我们的灵魂,给我们美与感动。当孤独时,可以读《吉檀迦利》;
◆中英双语诗人历时15年精心打磨全新译文,至美呈现《吉檀迦利》韵律美与神性美!译者萧老师对泰戈尔以及印度文化有深入了解;他被诗集打动而翻译诗集,十五年来,精心打磨译文,书中序言有详尽介绍;
◆彩插精装珍藏版,具收藏价值。全录美国艺术家马克·麦金尼斯103幅插画随文彩插,103首诗精配103幅插画,一诗一画。
马克·麦金尼斯做美术教授三十多年,他读《吉檀迦利》深受感动,决定为之创作插画。旅行印度,读尽泰戈尔著作,潜心反复打磨,终为诗集创作了103幅插画。(书中另附有马克·麦金尼斯所写绘画历程与对诗集的心得一篇。)
◆中英双语,英文依照1914年版麦克米伦英文原版精心校对,全文呈现;
◆序言近万字附录。深入解读诗集丰富内涵,介绍泰戈尔创作背景与思想。创作《吉檀迦利》时,泰戈尔已相继失去妻子、儿女、父亲,忧心民族与人类命运亦不被理解,处于困境的他,写下这部诗集,倾诉了他的孤独,挣扎,期望与信仰,诗中情感令人落泪(建议,先读附录再读诗文,会更能理解为何这部诗集感动世界)。
◆净化与慰藉灵魂的绝美献歌,极具哲思的语言,给我们人生以启发和智慧:漂泊者、理想主义者、不被理解者、寻求爱者……都能在这部诗集中,找到感动和力量!
◆这部诗集并非高高在上,有一个亲切的泰戈尔,他站在生活当中,没有拒绝生活。他孤独又充满智与爱,相信这部《吉檀迦利》会成为净化与慰藉我们心灵的港湾,滋养我们的灵魂。
◆出版后感动整个世界思想界、文艺界,叶芝、庞德、罗曼·罗兰、托尔斯泰、甘地、鲁迅、徐志摩、林徽因、冰心等人倾心拜读。
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
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
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他出身贵族,精通文学、音乐、绘画等,从小濡染印度宗教经典。青年时留学西方,汲取了西方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一位具有宇宙意识的人道主义者。他的诗歌富有韵律美,充满自然的意象,散发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和哲思。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另有著名诗集《新月集》《飞鸟集》等。
泰戈尔的诗直接影响了中国□0世纪的新诗运动以及叶芝、庞德等西方诗人。他一生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尊为"诗圣",在世界文坛具有重要地位。
译者简介
萧兴政
中英双语诗人,英文笔名X.Z.Shao,1964年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执教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主讲"英文诗歌阅读与创作"和"新闻英语听力"等课程。多次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刊物EnglishToday上发表英文诗歌、散文和论文。
□004年,翻译了《吉檀迦利》和《印度悲情曲》。□018年于台湾出版中文诗集《幽谷迷思》。近期,翻译完成纪伯伦的《先知》。
画家简介?
马克·麦金尼斯(MarkW.McGinnis)
美国艺术家、作家,生于1950年9月,在南达科他州阿伯丁北方州立大学担任美术教授长达三十年。现住爱达荷州的博伊西。其艺术创作跨越多个领域,包括绘画、雕塑、影像等;此外,他还以研究为导向,创作了对不同主题进行探索的作品,包括物种灭绝,印度和日本的文学,科学与哲学等。
□001年始,他围绕《吉檀迦利》的103首诗创作了103幅精美画作,荣获盛赞。
译序响自秘林的芦笛
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已经有几个中译本,影响之大, 可以说进入了许多读者的血脉。为何还要增加新译本?请容我简 要说明一下,顺便谈谈我对泰戈尔和《吉檀迦利》的理解。
我二十来岁时读了冰心的《吉檀迦利》译文,当时把它当 成爱情诗来读,和许多人一样,我曾为泰戈尔诗作中的纯粹、虔 诚、爱的情感所打动。80 年代末,在厦大读研时,为了追溯这 位印度诗人诗意的源头,我查阅了许多印度文学资料,除了感受 到印度诗文之美外,我还隐约感受到了印度古诗的虔诚、灵秘、 善感和热烈。
□00□ 年,我无意间下载到《吉檀迦利》泰戈尔自译的英文 文本,看了颇为感动,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当时,我在厦门 大学英文系任教已经七年多,一门心思用在教学与英文诗歌创作 上,且在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刊物上发表了诗作,可我并没有想要 做诗歌翻译或写中文诗。□003 年,我读了一部有关泰戈尔评传 的英文著作,Rabindranath Tagore-The Myriad-Minded Man,可 译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多才多艺的人》,看完之后, 觉得国内读者对泰戈尔以及印度灵性了解不足,□□次产生了翻 译《吉檀迦利》的想法。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和对文本认识的深 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翻译这部作品。
□004 年 10 月,我带着极大的爱心、恭敬心开始翻译,尽 我当时的中英文能力,半年内完成了译文初稿。译诗无需太多理论,只需译者一颗敏感的心,对原文本语言与目标文本语言的熟 练把握,以及与原文作者心领神会,在信、雅、达的基础上,在 灵性上与作者合拍,表达出诗集的精神内涵。
《吉檀迦利》孟加拉语原名为 Gitanjali,英文直译为 Song Offerings,中文直译为《献歌集》,以诗歌作为向"神"的献礼。 许多诗篇中,抒情主人时时渴望与不可言说的"源"(或者神) 交流和相融,我的译文突出了这一点。冰心在译著简短序言中提 到《吉檀迦利》充满人爱温情,却很少提及神人相融的情感。泰 戈尔诗篇中的"你"常常是神或□□圆满状态的拟人,梵、涅槃、 道、自然之灵,甚至死神,一旦用"你"来表现,"我"就是那 完整里的微尘,渴望回归。渴望皈依"神"、回归圆满是《吉檀 迦利》的主旨。
我和泰戈尔、冰心做了一次□□时空的精神交流。冰心带 着虔诚,倾尽全力翻译,我的新译本个别用词没法摆脱她的选择, 比如"足音""诸天"等。由于时代在变,行文用词习惯也在变, 当时的语言现在读起来不够朗朗上口,有些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 有必要更新,比如,冰心译本中"工作"一词全文出现 13 次, 多数地方指的是孟加拉地区的苦力活(work),我在译文中将其 全部换掉。冰心译文之白璧微瑕,我有专文讨论,不在此细说。 我还写了一篇题为《泰戈尔和 < 吉檀迦利 >》的长文作为附录, 希望它有助于读者更客观地了解泰戈尔和欣赏这部诗集。
□004 年至今,十五年过去了,按我个人的经验,每过十年, 今我可为故我师。此间,我创作了大量中英文诗歌,开设了"英 文诗歌阅读与创作"课程,阅读了大量文学典籍和印度灵性方面 的书籍,除了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还有英 文版的《印度哲学》。随着对英文诗歌以及对泰戈尔更深入的理 解,我觉得自己的英文能力以及内心状态,使我能够跨越时空进 入泰戈尔的内心世界,用中文唱出同样真纯的孟加拉曲调。十五年来,我不断以新的眼光,无数次阅读、修改译文,对《吉檀迦 利》的感觉,就像酒窖里的美酒,储藏越久越甘醇。
1913 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后 这部诗集感动了世界。初读泰戈尔诗歌,读者一定为之震撼,不 仅中国读者,整个西方的大文豪、科学家、政治家和宗教人士等, 包括叶芝、庞德、聂鲁达和爱因斯坦等人,无一不被它深深打动。 叶芝曾在伦敦公交车上阅读《吉檀迦利》,默默流泪。
诗篇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对神无限的爱,与神分离的痛苦, 万物一体的宇宙整体意识,对生命和自然的礼赞,对死亡的思考 与□□,对至纯婴儿和母爱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离世爱 人的追思等等,情感细腻、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扣人心弦,令 人叹为观止。
为何诗人有这样的表现力?我在印度灵性传统中寻找到了 答案。印度是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故乡,也是耆那教、佛教和锡 克教的故乡,可以说是人类灵性觉醒、繁花似锦的精神故乡。作 为一个印度诗人,我想,泰戈尔感动西方的不仅仅是他的真诚和 谐的英文语言,全新的散文体诗歌,更在于诗集字里行间传递的 印度人的灵性与虔诚。泰戈尔说过:"真正的文学是对生命的真 诚,而不仅仅是辞藻。"
泰戈尔在演讲中曾多次强调他的信仰是诗人的信仰,他的 神不只是印度灵性传统中的神。他绝对不会非此即彼,陷入宗教 门派纷争,他的神又是道、涅槃、梵等□□之源的神格化。自然 在他眼里是神的示现,所有树木花草、飞禽走兽都带有神的信息, 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说法一致。许多篇 章中,抒情主人与"你"那种相互渴望、水乳交融、相爱的狂喜, 常常使读者将其当成表达人间至爱的爱情诗。
其实,这种向神奉爱的诗歌在印度源远流长。印度教十一 到十七世纪的虔信派运动(Bhakti Movement)是对宇宙维护神 毗湿奴(Vishnu)的化身神克里希那(Krishna)的虔信和无限的 爱,他吹着芦笛与无数虔诚的牧牛女起舞在秘林里,□主要的诗 篇有《牧童歌》(Gita-govinda),与西方基督教《圣经》里《雅 歌》表达的神爱、爱神的情感极其相似。《吉檀迦利》是印度奉 爱诗歌(devotional poetry)传统的延续,使西方读者产生了强 烈的共鸣。当然,泰戈尔曾经说:"我的心灵是在一种自由的空 气中成长起来的,不受任何教会信奉的经文的约束......我的宗教, 完全是诗人的宗教。"他的敬拜是对创造和支撑万物存在之源的敬拜。
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忽视灵性,甚至连佛陀伟大的教导 也被盖上一层迷信的尘灰,我们的心灵就无法舞蹈。当今中国人 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然而,许多人却并不幸福,不知道内心痛苦 的根源何在。其实,这种痛苦来自与支撑个体生命的"源""道" 或者"神"的分离。让我用水珠和大海做一个比喻,也许能得到 打开诗人内心的钥匙。
假定水珠有类似人的自我意识,有维持自我个性和存在的 强烈欲望。如果这个□□之源是大海,每个生命只是一滴水珠。 然而,水珠获得个体性以后,就认定所有其他水珠以及生成它的 大海都是"他者",与自己没有本质的关联,那么,短暂存在, 然后蒸发(死亡)就是它□□的命运,尽管它维持自身存在和尽 量表现自己的努力多么令人动容。相反,要是这滴水珠意识到自 己的本质是 H□O,与大海同质,它的内在拥有大海所有的信息, 存在形式可以变换,本质却永远不灭,这滴水珠与大海以及所有 其他水珠就永远没有分离(即没有死亡)。
宇宙进化到了你出生的时刻,你从肉眼看不见的精子卵子 而来,能量通过母亲的肉体形成你的身体。出生以后,脐带剪断, 你马上有新的"脐带",你通过呼吸、食物、皮肤接受阳光等方 式与宇宙相关联。然而,一旦意识到个体性,你就忘记了这些,把支撑你的宇宙和生养你的母亲都当成"他者",所有人和你都 没有本质关联,自然中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于是,你就在短暂的 存在中尽量捣鼓,因为死亡是灭顶之灾。
其实,这种"分离",只是你内心的幻象,你的肉体只是 能量的物化,与树木花草没有什么不同,你那内在感知能力,或 者说觉性,存在于众生之中,与道相连。万物其实都是你肉体的 延伸,一切即我,我即一切。
《吉檀迦利》是一部充满丰富情感的诗集,它是一部宗教 抒情诗集,也可以理解为泰戈尔与内在神性的对话,甚至,也可 以当成人间□□的爱情诗来读。泰戈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关心 整个人类的命运,对人和自然充满无限温情,但他在现实生活中 并非一帆风顺。他有挣扎、有痛苦,渴求内心的宁静。在《吉檀 迦利》的 103 首诗中,有一个孤独、带有理想主义、贵族气质 的泰戈尔,也有一个亲切的泰戈尔。在充满灵性、动荡不安的印 度,他的生命体验与心灵独白,时隔一个世纪,日久弥新。相信 任何年龄的读者,都能从泰戈尔的诗文中得到感动、启发,认识 自我与自然万物的本质。希望在当今纷扰的生活中,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能成为使我们心灵宁静的港湾。
新译文经过多年打磨修改,仍不免有疏漏之处 , 还请读者 不吝指正。唯愿有缘的读者能更好地体会这部诗集的美与爱,从 中得到心灵的滋养,不断体悟个体生命与"源"的关联,更多了 解印度灵性,感悟道家和佛家的智慧。我深深地祝福你们,祝愿 你们圆满幸福。我还要感谢朗诵爱好者萧雨淳先生认真朗读了我 的译文,并对朗读不顺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我的家人和好友, 身边的和远方的,愿我们在念想中与天地合一。
萧兴政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
□019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