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内生”的力量——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教学探索
定 价:58 元
- 作者:彭娟 著
- 出版时间:2020/12/1
- ISBN:9787568066099
-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23.502
- 页码:31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武汉市“黄鹤英才”(教育专项计划)彭娟老师带领其工作室成员反思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围绕工作室教学主张——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成果。2016年武汉市“黄鹤英才”彭娟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初,彭娟老师就提出了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教学主张。近四年来,工作室围绕教学主张开展了文献研究、理论建构、课例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形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内生力”的结构模型,构建了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模式与基本操作策略,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评价原则与要点以及较为丰富、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案例。这些成果凝聚工作室老师们的智慧和辛劳,为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为其他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同仁提供思考,故出版本书。全书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的主要大纲如下,一、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主张的提出与阐述(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扫描(二)几种现代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二)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思考(三)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内涵二、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模式(一)开——孕养生的场域(二)探——经历破土的曲折艰辛(三)联——吸收充足的养分(四)融——发酵蓄积内部能量(五)生——迸发出茁壮的内生力三、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基本操作策略(一)课前多法,明确学情(二)创造环境,开放养学(三)充足素材,放手尝试(四)多元互动,评价“留白”(五)策略锦囊,分层指导(六)珍视差异,巧用生成四、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评价原则与要点(一)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评价原则(二)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评价要点实践篇为工作室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课例。(不一一列举)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变革。国家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育的我们,一直在实践,也一直在反思…..。我们渐渐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现象,我们不断叩问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我们认识到问题出在课堂,就需要回归课堂。基于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形成小学生数学学习“内生力”的结构模型,构建了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模式与基本操作策略,以及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评价原则与要点等重要研究成果。基于教学主张的行动研究检验这些研究成果的试金石,在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主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不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围绕典型教学内容开展课例研究、案例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案例。我们希望这些实践案例是沟通小学数学“养学课堂”价值追求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弥补”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著中,有的侧重于课堂观察的教育叙述,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有的侧重教学主张的阐述研究,缺乏完整的深入的案例研究成果等两种倾向。而是将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主张从提出背景、内涵、结构模型以及教学模式、操作策略,特别是系统的案例研究等全方位展示了一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与心路历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以及基础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工作室教学主张的书,更是一段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困惑的实践历程。我们将这段历程以及历程中的所获,怀着欣喜的心情迫不及待地与各位读者分享,希望能对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有所启发。一、 主张的形成源于困惑我认为:一个教学主张的形成,一定是源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久久积累于教师心中的那份困惑。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通过多年观察、剖析教师们的课堂,以及与教师们的多次座谈,我发现:我们的课堂上,问题有情境了,认知有冲突了,探索有过程了……但是在情境创设、经历过程等外在形式的背后,总是感觉有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捆绑着学生、牵引着学生。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过程、师生交往中,乃至学科本质的问题上,归其根源,实际上还是一个学生观和教育观的问题。就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替代思维”现象来说吧!有时为了“赶进度”、为了所谓课堂的“流畅”,我们会将关键性问题直接递给有把握的学生回答,让少数学生的思维状态“替代”了多数学生的思维状态,名义上“开放”了,看起来“流畅”了,背后却充满了我们对学生的“不放心”和“不信任”;有时在教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生怕学生出差错、走弯路,学生在哪里容易出错,教师就在那里事先“排雷”,在哪里容易“跑偏”,教师就在那里“围追堵截”,就这样用教师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考。看起来高效的课堂,却失去了对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的尊重、认可和遵从。这些,其实也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也会左右为难,归根到底还是我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够坚定,终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二、 主张的提出用于明晰方向然而,在左右为难之时,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信念和教育理念,是非常容易迷失的。因此,“养学”这一教育主张的提出,让我们的工作室成员有了更明晰的方向。教学主张是我们工作室成员思想的灵魂,它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内心的指南针。然而,一个鲜明而独特的教学主张的提出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经整整一个学期,我们工作室的工作就是三件事:一是反思,把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提出来并反思背后的原因;二是畅想,描绘自己心中理想课堂的样子;三是学习,学习前沿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在反复的叩问和执着的追寻之下,我们的主张从模糊到渐渐呼之欲出,但是如何将之凝练,我们遇到了瓶颈。直到读到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这篇文章,这中内生力这个词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师提出的教学困惑和问题,追根溯源,不就是快节奏、大容量的“高效”与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吗?我们本着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充分尊重,本着对数学教学规律的充分尊重,提出了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教学主张。我们希望通过“养学课堂”这一教学主张的研究与实践,在“开放”的数学课堂中建立起“慢养·深耕”的教学生态,进一步呵护、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发展的内生力。在工作室成员共同的努力下,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我们创立了五步“养学课堂”教学模式,制定了“养学课堂”操作指南,提炼出“养学课堂”基本教学策略,具象出内生力的数学表征,还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三、 主张的内涵不断丰满但是,想让主张的内涵更加丰满、观点更加清晰、策略更加有借鉴性,这个过程着实不简单! 我们根据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主动反思,不断追问,逐渐明晰了“养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主张提出之时,我们也开始不断追问自己: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内涵如何界定?……这些问题让我们陷入了迷茫!有时,我们有种试图跳过这些问题、直接研究具体每节课的想法,因为我们缺乏理论、缺乏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为了突破“养学课堂”理论研究的瓶颈,我们往“补理论”和“询专家”两个方面同时努力:一方面,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学论以及相关的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养成系统化、结构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先后多次就“养学课堂”的研究问题拜访省内外专家、学者。2017年4月,我们赴上海拜访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主编陈洪杰老师。陈洪杰老师不仅充分肯定了“养学课堂”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还帮助我们丰富了“养学课堂”研究理论。自2017年9月起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又多次拜访了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伟(笔名李牧川)教授,与他及其研究生就“养学课堂”的内涵、教学策略、评价原则等开展了多次“头脑风暴”,每次研讨都持续整整一个下午,有时甚至至天黑。李伟教授感慨道:“‘养学课堂’不仅滋养我的学识,更滋养我的态度,欣赏你们追求卓越的精神! ”四、 主张的策略在实践中提炼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在继续充实理论的同时,我们将“养学课堂”教学主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检验“养学课堂”的理论价值。我们内化观点,大胆践行,将所思、所获整理形成了一套实操策略。一方面,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与完善主张,在实例中形成策略;另一方面,我们把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在实战中完善策略。我们工作室的二十多位核心成员,在他们自己的学校探索、实验,并“辐射”了一百多位工作室学员;七所基地学校同步推进;同时,我们还带着较成熟的策略走进了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东西湖区等学校的课堂。工作室成员群策群力,潜心钻研,截至今日,已有六种策略初步成形。正是因为有了各位专家的指导,以及每位工作室成员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凝结着众人智慧的成果。现在,我们将它凝结成文字,是分享,更希望是各位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基石。希望它能给各位读者借鉴与参考,同时也希望由此出发,能够凝练出更多的“养学”策略,滋养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
湖北省特级教师彭娟
1993年—2019年, 汉阳区西大街小学数学教师;2019年在汉阳区教育教学科研中心工作 。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2016年担任“武汉市黄鹤英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17年担任“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荣获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一等奖、湖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武汉市课内比教学一等奖等十余次高规格奖项;多次承担全国以及省市级公开课、研究课、专题报告,在小学数学界赢得了声誉。参与编写了全国数学人教版教师用书,在全国予以发行使用;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荣获省市级一等奖;多次主编武汉出版社发行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堂作业》;7篇案例收录于《特级教师同步教学》一书中;《“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实录与评析》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发表;案例《巧妙设局 演绎精彩》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小学数学》中发表;另外多篇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在《湖北教育》、《成才》等省市级刊物上予以公开发表……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参与研究武汉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小学开放教育研究》,《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在市、省甚至是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网络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自主合作学习研究》经评审确定为武汉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目前,正带领工作室的老师们开展“小学数学养学课堂”这一教学主张的研究。
目录
上篇我们的思考
第一章小学数学“养学课堂”教学主张的提出与阐述(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素描(2)
几种现代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4)
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思考(9)
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内涵(12)
第二章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教学模式(20)
“开”——孕养生的场域(20)
“探”——经历破土的曲折艰辛(23)
“联”——吸收充足的养分(24)
“融”——发酵蓄积内部能量(29)
“生”——迸发出茁壮的内生力(31)
第三章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基本操作策略(35)
课前多测,了解学情(35)
创造环境,开放“养学”(37)
充实素材,放手尝试(40)
多元互动,评价“留白”(41)
巧用锦囊,分层指导(43)
珍视差异,巧用生成(46)
第四章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评价原则与要点(48)
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评价原则(48)
小学数学“养学课堂”的评价要点(50)
下篇我们的实践
第五章教学设计(56)
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力,以需养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及说明(56)
恰当的“养”,方能应运而生——“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及说明(61)
基于“养学”主张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说明(68)
重学法迁移,促“内生”发展——“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教学设计及说明(73)
以学情作为“生长点”的“养学课堂”——“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设计及说明(79)
扣准概念内涵,追溯文化本源——“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说明(86)
让数学概念顺“学”而“生”——“认识负数”教学设计及说明(94)
基于“养学”主张的“种子”课教学——“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说明(102)
动静相宜“观”为径,养学内化“玩”创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教学设计及说明(107)
以“养”固本,启迪“内生”——“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说明(114)
顺情·慢养——“图形的运动(三)旋转”教学设计及说明(122)
在“养学”中感受统计的价值——“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128)
经历过程,集聚内生力——“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说明(136)
于“开放”中内生数据分析观念——“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说明(143)
顺“学”而“养”,渗透数学思想——“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设计及说明(151)
扫盲点、切痛点,把握知识生长点——“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及说明(158)
第六章教学案例(163)
“养”出生命之美——“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养学”探究(163)
恰当地“养”,方能应运而生——以“7的乘法口诀”为例(169)
“析”计算根本,“养”内发生长——“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一课中的“养学”实践(175)
慢慢来分析,慢慢去解决——基于“养学”主张的“解决问题”教学的例谈(185)
尊重学情,直面困惑,以“学”定“教”——“真分数和假分数”中的“养学课堂”教学研究(191)
扣准概念本质,追溯文化本源——“因数和倍数”一课中的“养学”实践(202)
顺“生”而“养”,溯寻数之本质——“认识负数”一课中的“养学”实践(208)
种子课育种子人——基于“养学”主张的单元教学例谈(215)
动静相宜“观”为径,“养学”内化“玩”创新——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教学案例(221)
让课堂从“开放”走向“内生”——“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课中的“养学”实践(226)
顺情·慢养——“图形的运动(三)——旋转”一课中的“养学”实践(232)
用“养”的情怀,促“学”的“内生”——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案例(237)
尊重已有认知,让学习自然发生——“条形统计图”一课中的“养学”实践(245)
如何从“开放”走向“内生”——“平均数”“养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251)
怀着尊重与敬畏的心,把握好教与学的度——研磨“搭配”一课有感(259)
“导”密码,“探”根源——“找次品”一课中“养学”主张之“探”的渗透(264)
参考文献(272)
后记(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