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黑龙江玉米品种及骨干自交系》对近十年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布局做了总结和归类,系统介绍了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的玉米主栽品种及特性,对玉米品种骨干亲本自交系按熟期分类,采集关键时期照片,系统介绍自交系特征、特性及遗传血缘。
《近十年黑龙江玉米品种及骨干自交系》旨在展示骨干自交系研究利用现状,挖掘玉米骨干自交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潜力,为黑龙江省寒地玉米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近十年黑龙江玉米品种及骨干自交系》可为广大从事玉米育种一线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进行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玉米新品种选育及自交系选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可供从事玉米育种研究、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黑龙江省是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突破1.1亿亩,2016-2019年玉米种植面积维持在8500万亩-9400万亩之间,玉米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5%。玉米播种面积、总产和商品率均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重要的玉米产区。近十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作物总面积和粮食总产的42%和48%,最高曾分别达52%和56%。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玉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省玉米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农家品种、双交种、三交种和单交种的选育与应用。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黑龙江省玉米育种事业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单产水平显著增长,品种不断推陈出新。1949-1999年,黑龙江省先后育成玉米新品种200余个,而近十年之间,新审定品种500余个,推广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每年约15个,品种更新很快,品种数可谓日新月异,异常丰富。在玉米种质创新研究中,黑龙江省创造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基础材料和优良自交系。近十年黑龙江省新育玉米骨干自交系200余份,为黑龙江省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对近十年黑龙江省玉米主栽品种及骨干自交系进行了梳理,对不同积温带主栽玉米品种特性、栽培方法和血缘进行了详尽说明,对黑龙江省的玉米遗传基础与结构进行了评价,可帮助玉米育种工作者系统了解黑龙江省主栽玉米品种遗传信息的“来龙去脉”,有针对性地利用或改良现有骨干材料,取长补短,提高育种效率,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资料。
本书得到了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大项目“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规模化制繁种技术研究”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专项“主要农作物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专项”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的缺点、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和科技人员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愿本书成为编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
来永才,男,1964年出生,博士,二级研究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作物耕作学学科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首批“头雁”团队成员,农业农村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副理事长。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于洋,男,1980年5月出生,吉林省扶余市人,在读博士,副研究员,延边大学毕业,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玉米室主任,主要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研究。马启慧,男,1962年7月出生,高级农艺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南繁育基地主任,从事农作物南繁科研管理工作。
第一章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概况
第一节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自然条件
第二节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发展概况
第三节 黑龙江省玉米生态区划
第二章 黑龙江省玉米种质资源概况
第一节 黑龙江省玉米种质资源演变历程
第二节 玉米种质利用现状
第三章 黑龙江省玉米自交系的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
第一节 玉米自交系选育
第二节 黑龙江省春玉米杂种优势利用
第四章 黑龙江省玉米骨干自交系
第一节 黑龙江省玉米早熟骨干自交系
第二节 黑龙江省玉米中熟骨干自交系
第三节 黑龙江省玉米晚熟骨干自交系
第五章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
第一节 第一积温带玉米品种
第二节 第二积温带玉米品种
第三节 第三积温带玉米品种
第四节 第四积温带玉米品种
第五节 专用玉米品种
第六节 近十年其他选育单位超过50万亩的审定品种
第六章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趋势与展望
附录A 2017-2019年黑龙江省审定玉米品种名录
附录B 黑龙江省2019年优质高效玉米品种种植区划布局
附录C 黑龙江省2020年优质高效玉米品种种植区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