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已(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属江苏)人。其一生著述颇丰,《薛立斋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收有12种,另有后人整理薛氏医案1种,共计13种。其中内科方面有《内科摘要》两卷,系薛己内科代表作,共载医案200余例。全书以虚证立论,认为诸病皆以脾胃、脾肾亏损,命门火衰为要,治疗重在固护脾胃,补益肝肾。个案言简意赅,颇有精意。传染病方面有《疠疡机要》三卷,为麻风病专著,于麻风病本症、变症、兼症及类症逐一介绍。外科、骨伤科、口腔科方面有《外科发挥》八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枢要》四卷、《外科经验方>-卷、《正体类要》两卷和《口齿类要》一卷,分别记述有关病证诊治大法、治疗验案及方药。妇科方面有《女科撮要》两卷、《校注妇人良方》二十四卷,前者列述30种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并载治案。后者则“间取临川陈良甫所著《妇人良方》篇帙,为之补注,附以治验”,“其发挥经络,揆度阴阳,网罗百病,凡妇人证人所难识者,彬彬可睹”。儿科方面有《保婴撮要》二十卷,论述儿科疾病诊法以及小儿内科、外科、痘疹等多种病证的辨治,治法丰富,医案亦多。本草方面有《本草约言》四卷,是其“积有年所,时就本草中辑其日用不可缺者分为二种”,一为药性本草两卷,一为食物本草两卷,共载药物594种,按部属分类,述其性味、归经、功效、形态、炮制方法等。此外,所收《薛案辨疏》一书,顾名思义乃是后人整理薛已医案,予以辨析、疏解。书末尚有《薛立斋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论文一篇及现代学者对薛氏医学学术思想研究的论文题录。整部《薛立斋医学全书》,内容全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反映薛氏善用温补的特点,足以供读者参考。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同时著书立说很活跃,医学著作大量面世,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草学在明代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内容之丰,观点之新,思想之成熟,都是历代难以与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天下第一药典”。全书52卷、62目,载药1892种,附本草实物考察图谱1110幅,附方万余首。他“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书考八百余家”,“剪繁去复,绳谬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在药物分类、鉴定、生药、药性、方剂、炮制、编写体例等许多方面均有很大贡献,其刊行以来,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青睐,在中国药学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多种译本流传于世界诸多国家,其成就已远远超出医药学的范围,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除时珍之卓越贡献之外,还有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阐发和注释,与其一生药学经验的总结,详明药理及病忌、药忌,为明代本草注疏药理之先。更有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原》,其药物分类舍弃《神农本草经》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划分,体例以药物性味为先,次以主治、发明,内容广泛,旁征博引,参以个人体会。全书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引申发明,凡性味效用,诸家治法以及药用真伪优劣的鉴别,都明确而扼要地作了叙述,使“学人左右逢源,不逾炎黄绳墨”而“足以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约言》,汪昂的《本草备要》,徐灵胎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陈修园之《神农本草经读》,张志聪之《本草崇原》等,这些书也都各具特点,流传甚广。
明清时期基础理论的研究仍以《内经》以来所形成的自发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地总结医疗实践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如明代的张景岳等十分强调命门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把命门看成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并受朱震亨相火论的影响,把命门、相火联系起来,在临床上对后世医学有相当影响。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对温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等。关于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有些医家对脑的功能有新的记述。如李时珍有“脑为元神之府”,汪昂记有“人之记性在脑”,喻嘉言有“脑之上为天门,身中万神集会之所”等记述,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临床各科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因此时医学十分注意临床观察,临床经验丰富。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及四诊八纲,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脉学著作,该书以歌诀形式叙述介绍了27种脉象,便于学习、理解、诵读和记忆,流传甚广。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凡例》中概括地指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苟能于此八个字认得真切,岂必无古方可循?”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强调以阴阳为总纲,以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他使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理论体系。
内科医著明清时期很多。薛立斋的《内科摘要》一书,首开中医“内科”书名之先河。也正式明确中医内科的概念,使内科病证的诊治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等。从学术理论方面,以温补学派的出现和争论为其特点。其主要倡导者有薛立斋、孙一奎、张景岳、李中梓等,主要观点是重视脾肾。薛立斋注重脾肾虚损证,重视肾中水火和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肾并举,注重温补。温补派的中坚张景岳的《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原宗朱震亨说,后转而尊崇张元素和李杲,反对朱说,力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极力主张温补肾阳在养生和临床上的重要性。李中梓则在薛立斋、张景岳的影响下,既重视脾胃,也重滋阴养阳。温补之说,成为明清时期临床医学发展上的一大特点。
盛维忠,男,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文献所,长期从事古籍、文献研究。主要读者对象: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
内科摘要
女科撮要
外科发挥
外科心法
外科枢要
正体类要
口齿类要
疠疡机要
外科经验方
本草约言
保婴撮要
校注妇人良方
薛案辨疏
薛立斋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附:薛立斋医学研究论文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