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涵斋中医夜话:诊治有道方有术》为《毓涵斋中医夜话》之一。克强先生积30年中医之学验,以严谨的逻辑思辨、独到的视角维度,对中医理论构建和临床实践,从生理病理到诊治方药,从辨证到辨机,从治疗到养生,从自然到人体,从传承到发展等,进行了触底式本质性的揭发和梳爬,有专论,有概述,论中举案,以案映理,以案说法,虽案案精彩,但不止于一招一式之经验。
书中颇多创新,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贯穿着作者“天人合一、对立统一、动态平衡、一气周流思想下的辨机论治观”;虽高树一帜,高瞻远瞩,然深入浅出,贴合临床,具有实实在在的普适性,于当下的中医同仁和中医学子定有不小的引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泛观当下的中医界,学术活动非常热闹,学术会议、国医论坛、名师讲座、培训课堂,有网络上的,有现实中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可谓是欣欣向荣。从一个角度来说,这应该是中医发展的好兆头。但是,这些活动,零碎“经验”的传授十之八九,普适“逻辑”的推广少之又少。如果单从临床“经验”广泛传播、受众积累这样的“经验”以提高临床效果而孤立地看待这样的学术活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也尽量抽空在网络上学习这样的“经验”。我发现绝大部分受众喜欢这些可随时试用,或可立马见“效”而“实用”的“干货”,不太愿意聆听比较枯燥、比较抽象并且需要消化吸收、见“效”较慢的逻辑推导;而另一方面,一些基础薄弱、经验缺乏的初学者和医者面对千家万派如此浩瀚甚而相矛盾的“经验”则往往无所适从。
“经验”在中医学术尤其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确切的技术技巧性、具体细节性的经验对临床效果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常言“宝贵的经验”。但是,如大家总是斤斤于碎片化的经验,总是满足于一招一式的技巧,而不从“经验”中提炼出本质性、规律性又能反过来有效指导临床的思想,也就是“经验”升华不成具临床普适性的思维逻辑,则这样的中医学术只能是“经验”的传授和积累,算不上发展,更遑论创新。然而,令人忧心的,这样的意识在当下的中医界是非常淡漠的,少有人沉下身来、静下心来思考挖掘、梳爬整理一些普适性、规律性、逻辑性、本质性、严谨而系统并可更好指导临床的思想;相反“经验主义”非常盛行,可以说引导了当下中医学术的走向。如大部分中医人热衷于、欢呼于、沾沾于、满足于一些“经验学术”的掌握和“效果”。这些“学术流派”名气大、表面上似有“思维逻辑”,虽然可以部分地、对应性地解决一些临床问题,但整体经不起中医固有逻辑之推敲,和临床又有较大脱节,不追求实质,只讲求对应,无疑是经验的堆砌而已。
不得不说,当下中医界“繁荣”的背后是浮躁,更有甚者,有些中医人不但自己少有“真货”而且无廉耻之心,唯名利是重,利益链的错综缠绞使一些中医场成了戏台,成了龌龊之地。
诊治发微
一、诊法体悟
临诊辨证,最要凝神定气
好一个“态”
态脉相悖须当心
症状和病情不一定成正比
体质和病证的离合
读舌
舌色之辨
黑苔分寒热
玉样舌
切脉之“切”义
切脉不到一分钟所获多假象
脉症合参方为准
伏脉非绝脉
脉大有余蕴不足
土虚气浮脉亦洪
脉大为劳
滑涩并现不为怪
温病的脉静和脉躁
寒“紧”热“紧”态不同
酒家脉象释
脉滞不同于涩
二、治法心得
中医治疗的几层境界
对证、对机为主,对症、对病为补
交通阴阳是“窍道”
解郁压和内亢的长久之策
疏达于降逆之先
“郁压”解,脉转柔
中医治疗之“软着陆”和“温和复苏”
培土和松土
“固体”和“运转”
底盘不稳
温阳五法
通阳和扶阳
通阳不在温而在“通”
……
方药炒道
生理与病理
运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