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又号上津老人;生于清康熙五年(1666),卒于清乾隆十年(1745);祖籍安徽歙县,后迁至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清代医家、温病学家;著述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均由其门人辑录整理而成。叶天士在学习继承前代医家的基础上,在温病领域内贡献突出。其阐发温热病病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治体系,确定了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重视查舌验齿,辨斑疹白痦,充实了温病诊断学内容;其胃阴说、阳化内风说、久病人络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其创制的甘露消毒丹、神犀丹,活人甚众。《叶天士/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内容包括叶天士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难经》,本草学探源于《神农本草经》,辨证论治及方剂学发轫于《伤寒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提出独具特色的真知灼见,不断革故鼎新,充实完善,使得中医药学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丰富的原创理论内涵、显著的临床诊治疗效、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历代医家本身就是“活”的学术载体,他们刻意研精,探微索隐,华叶递荣,日新其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一派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繁荣景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继依托2005年度国家“973”计划课题“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子课题“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研究”、2013年度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建设规划,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或学术特色突出的医家,系统地阐释与解析其代表性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旨在发掘与传承、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为提升中医师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套丛书即是此系列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而成。
综观历史,凡能称之为“大医”者,大都博览群书,学问淹博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长。因此,我们以每位医家独立成书,尽可能尊重原著,进行总结、提炼和阐发。此外,本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医家特色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相印证,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医案,用以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便于临床施用。本丛书现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的“医药卫生”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并将于“十三五”期间完成此项出版计划,拟收载历代102名中医名家,总字数约1600万。
丛书各分册作者,有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资深专家、国家及行业重点学科带头人,也有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I临床医师中的学术骨干,分别来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单位。从学科分布来看,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及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各学科。全体作者以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历经数年成就了这份艰巨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传承、运用、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大使命。
孙晓光,男,1979年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临床基础专业;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案学。主要从事古今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的文献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医疫病学发展史》《赵绍琴医学全集》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著作简介
一、《温热论》
二、《幼科要略》
三、《临证指南医案》
四、《叶氏医案存真》
五、《种福堂公选良方》
六、《未刻本叶氏医案》
七、《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对张从正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对李杲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五)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六)对张景岳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学术特色
(一)温病理论
(二)脾胃学说
(三)阳化内风学说
(四)奇经辨证思想
(五)络病学说
临证经验
一、对经方的运用规律
(一)复脉汤
(二)小建中汤
(三)麦门冬汤
(四)真武汤
(五)大半夏汤
(六)泻心汤
(七)乌梅丸
(八)其他经方
二、临证治验
(一)时病
(二)内科杂病一
(三)内科杂病二
(四)内科杂病三
(五)内科杂病四
(六)内科杂病五
(七)内科杂病六
(八)妇科病证
(九)儿科病证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一)对其人之评价
(二)学术著作评价
(三)学术思想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三、后世发挥
(一)吴鞠通在温病诊治方面对叶天士学术思想的继承发挥
(二)后世医家在杂病治疗中对叶天士治法方剂的继承发挥
(三)后世医家在妇科病诊疗中对叶天士治法方剂的继承发挥
(四)后世医家在传染病诊治中对叶天士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的继承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