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年度)
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粤港澳大湾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是“9+2”的11个城市,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整体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不足1%,总人口约6800万人,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创造了全国近12%的GDP,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将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与沟通枢纽。1.全球三大湾区都是以“金融+”的形式促进经济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差异化优势为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为代表的全球三大湾区,均已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多核格局和多样化、综合性、产业链齐全的城市群体系,湾区经济已经对所在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分别以“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产业”为特色,金融综合服务业是城市群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环产业,与此同时,配合“科技驱动、一体化物流支持和现代旅游业+”,金融的发展是湾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需要关注的是,配合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在不同金融监管体系下,不同湾区的金融市场形成了金融业态发展程度各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 与其他三大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二三四”(即一个国家、两个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三套监管体系、多个监管主体”的特征,在金融市场的动态发展中如何发挥多体制的优势并保证监管有效性,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潜在挑战。2.11个城市产业结构特点各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核心集聚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差异化的金融发展路径在粤港澳大湾区政府政策与合作方面,各级政府通过CEPA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9+2”的11个城市在政府合作机制、金融市场融合、产业链融合、基础设施融合以及科技融合等方面持续深化,各城市逐步明确自身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产业发展方面,大湾区城市群泰尔指数显示,香港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与合理化程度一直领先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大部分城市在提升产业结构质量的同时,优化了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 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对大湾区各城市产业空间分布和金融专业化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的空间分布从香港的“一城独秀”,发展到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核心集聚城市的“中心一外围”结构。香港金融集聚中心的功能主要分散到了深圳与广州,形成了3个城市辐射其他城市的效应,其余8个城市中,特别是东莞和佛山,金融业规模占比提升都较为明显。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产业结构差异化,有助于实现各城错位发展与湾区金融发展整体优,未来需要加快推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以及便民民生金融的融合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特征和金融中心的发展方面,大湾区金融行业发展GL指数显示,香港与内地金融产业融合程度在波动中逐步深化。香港与内地金融贸易服务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香港对内地金融服务保持顺差且净出口金额持续增加,内地对于香港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扩大。 整体而言,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金融科技运用的机遇,进一步推动金融融合。在金融融合路径选择上,应该在整体规划中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枢纽,以金融科技发展为抓手推动金融融合,以及提高金融风险监测的重视程度。3.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的互设主要以银行业为主,中资银行在香港正积极向领导者的地位发起挑战,中资险企规模在澳实现跨越式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的融合基础较好,借助“一国两制”的体制优势,持续加速金融机构“引进来”“走出去”。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港澳资银行业在粤的发展,截至2018年初,超过10家港澳银行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设立约30家分支机构,占广东省外资银行网点总数的56%,已经成为广东中小企业服务领域的有益补充。 “走出去”方面,中资银行数量占香港银行业的三分之一,已经成为香港银行业的重要力量,正积极向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发起挑战;中资投行在香港证券业中已经居领导者地位;中资资产管理机构目前处于市场补缺者的位置,市场份额较低,但机构数量持续增长。澳门地区,中资金融企业发挥着带领带头作用。 建议发挥港资银行跨境业务经验,加速港资银行在粤建立分支机构;借助澳门葡语系优势推动金融合作,促进粤澳金融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港澳保险业在内地开展医疗保险和财险业务;发挥粤港澳金融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为粤港澳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