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丛书》,杨宗稷纂辑,是近代一部集大成的古琴文献丛书,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三一年陆续刻印而成。
杨宗稷(一八**-一九三一),字时百,自号九疑山人,湖南宁远人,古琴九疑派创始人,被称为‘民国古琴第1人’。他通韵律,爱器乐,尤爱古琴,曾师从清末古琴大师黄勉之。一九一七年辞官后定居北京,开办“九疑琴社”,研习、教授古琴。他收藏古琴,搜集琴书、曲谱进行整理,陆续纂辑成《琴学丛书》。
《琴学丛书》凡十五辑,四十三卷,内容丰富,收录资料颇多。其中《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谱》三卷,《琴学随笔》二卷,《琴余漫录》二卷,《琴镜》九卷,《琴镜补》三卷,《琴瑟合谱》三卷,《琴学问答》一卷,《藏琴录》一卷,《琴瑟新谱》四卷,《琴镜续》四卷,《琴镜释疑》一卷,《幽兰和声》一卷,《声律通考详节》一卷,广泛介绍古琴有关知识理论和杨宗稷自己的研习心得、观点,并选录各派琴曲三十二首。
《琴学丛书》涵盖了杨宗稷的琴学思想,作为近代琴家,他的古琴研究紧跟时代学术发展的步伐,在琴学理论和琴谱创作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他自创新式琴谱,在减字谱右侧加唱弦、着板、工尺,以记写音高和节奏。创作和改编琴曲、瑟曲,编创琴曲《蜀道难》《七月》,改编琴曲《离骚》《胡笳十八拍》,编创瑟曲《鹿鸣》《伐檀》等。还为其时从日本流归中国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谱写减字谱和双行谱。收录当时学者李济《幽兰和声》一文,该文认为,琴曲《幽兰》的双声表明中国音乐使用和声早于西欧。这都奠定了杨宗稷一代琴学宗师的地位。
中国书店出版社此次影印所据版本为杨宗稷舞胎仙馆原刻本。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传。古琴,以其历史之悠久、蕴育之深邃、意境之空灵,在中国乐坛,乃至中华文明历程中,显示出极其显着的艺术魅力,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为儒、道、佛各家分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冠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恰恰体现出中国古琴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琴艺术经过历朝各代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以音乐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载体。在古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师承之异、传谱之差,古琴艺术逐渐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松山派、绍兴派、诸城派、嶔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风格各异的琴学流派。而各个不同流派的琴学传承、延续和发展,往往通过古琴琴谱来记录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历朝各代琴谱有一百五十余种,这些琴谱的刊行、传播,既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些经典琴谱进行整理和出版,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的关键举措。
中国书店出版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整理出版古代琴谱,先后以绒装形式整理出版了近四十种古琴琴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代琴谱丛刊》。面对近两年古琴快速发展的变化,同时也充分考虑目前琴人、琴友习琴的实际需要以及抚琴吟唱的优雅古典氛围,中国书店出版社选择较为适应琴友习琴需要,并适当兼顾历史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琴谱,以《中国古琴谱丛刊》之名再次刊行。此外,我们还将陆续精选古琴传承中版本特色突出的琴谱,纳入到这套新编的琴谱丛书之中,以更好地为海内外琴友研习古琴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