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运输飞机结构载荷分析:理论与实践》为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教育丛书中“航空航天工程设计实践”中的一本。作为波音公司富有多种型号的商用运输飞机结构载荷设计经验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作者概述了应用于飞机结构设计与认证的载荷分析理论与实践。全书共16章,包括机动和定常飞行载荷(对称飞行、滚转、偏航、湍流)、着陆和阵风载荷、飞机部件载荷、气动弹性考虑、结构设计考虑、设计速度等。每章提供了一些简化方法来验证计算机所做的分析,以提高可信度。
《商用运输飞机结构载荷分析:理论与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适合相关科研院所飞机设计工程师参阅。
飞机在空中飞行、起飞着陆以及地面操作的过程中,飞机结构会受到各种各样载荷的作用,计算或确定这些载荷,称为结构载荷分析,结构载荷分析是飞机结构设计的基础。目前,专门针对商用运输飞机结构载荷分析的专著还不多见。本书作者泰德.L.洛马克斯在美国波音公司担任多个型号商用运输飞机的结构载荷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分析理论和实践经验。他所撰写的《商用运输飞机结构载荷分析:理论与实践》一书,是商用运输飞机结构载荷分析的权威性著作,为商用运输飞机的结构设计与适航认证,提供了翔实的结构载荷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对提高我国商用飞机结构载荷分析和结构设计水平,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书中文字的明显笔误和公式的打印错误做了更正,对书中的飞机名、人名、专业术语按照原文进行翻译,对部分有对应中文名称的专业术语,用译者注的形式加以说明,对已经习惯的缩写词,如PSD等,则保持原文。
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人员包括杨智春(序言、前言、第1-第7章)、钟小平(第8章、第9章)、韩庆(第10章、第11章)、赵令诚(第12~第14章)、李斌(第15章、第16章)。全书由杨智春负责统稿和审校。在审校本书的过程中,航空工业出版社陈东晓编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译者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由于译者的水平有限,译文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第1章 引言
1.1 分析的可用性
1.2 准则
1.3 方法体系
1.4 静气动弹性现象
1.5 关于正负方向的约定
第2章 对称机动飞行
2.1 对称机动飞行的定义
2.2 对称机动载荷因数
2.3 定常状态对称机动
2.4 突发俯仰机动
2.5 突发非校验俯仰机动
2.6 突发校验机动(商用飞机要求)
2.7 突发校验机动(军用飞机要求)
2.8 最小的俯仰加速度要求
第3章 滚转机动
3.1 结构载荷分析所需参数
3.2 对于滚转机动分析的对称载荷因数
3.3 滚转机动的操纵面偏转角
3.4 滚转机动的运动方程式
3.5 最大滚转加速度及速度的规定
3.6 滚转终止情况
3.7 非线性横向操纵输入
3.8 气动弹性效应
第4章 偏航机动
4.1 结构载荷分析所需参数
4.2 方向舵机动的要求——FAR 25准则
4.3 发动机停车机动的要求——FAR 25准则
4.4 偏航机动的运动方程
第5章 大气湍流中的飞行
5.1 基于机翼受载的阶跃阵风准则
5.2 使用飞机质量比修改的阵风准则
5.3 FAR-JAR离散阵风设计准则
5.4 连续湍流阵风载荷准则
5.5 关于垂直离散阵风的一些考虑
5.6 瞬态升力函数
5.7 垂直阵风连续湍流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5.8 多自由度分析
5.9 侧向阵风需要考虑的问题
5.10 斜阵风
5.11 迎面阵风
第6章 着陆载荷
6.1 按FAR/JAR 25.473的准则
6.2 着陆速度计算
6.3 两点着陆状态
6.4 三点着陆状态
6.5 单起落架着陆状态
6.6 侧向载荷状态
6.7 回弹着陆状态
6.8 起落架的减振及落震试验
6.9 弹性飞机分析
6.10 自动地面扰流板
第7章 地面操作载荷
7.1 地面操作状态
7.2 静态载荷状态
7.3 滑行、起飞及着陆滑跑状态
7.4 刹车滑跑状态
7.5 对于中断起飞的考虑
7.6 转弯状态
7.7 牵引状态
7.8 FAR/JAR 25.519中的顶升载荷
7.9 系留问题
第8章 平尾载荷
8.1 平尾设计载荷包线
8.2 平衡机动分析
8.3 非校验升降舵急剧偏转状态
8.4 校验机动状态
8.5 垂直阵风状态
8.6 非对称载荷状态
8.7 失速抖振的设计
8.8 高速抖振的设计
第9章 垂尾载荷
9.1 偏航机动时的垂尾载荷
9.2 方向舵机动状态的垂尾载荷
9.3 发动机停车时的垂尾载荷
9.4 使用阵风公式法的垂尾载荷
9.5 侧向阵风的动态分析
9.6 垂尾结构分析的含义
9.7 机身侧向弯曲的弹性参数
9.8 侧滑角和垂直安定面迎角之间的关系
第10章 机翼载荷
10.1 机翼的设计准则
10.2 机翼设计状态
10.3 对称机动分析
10.4 滚转机动分析
10.5 偏航状态
10.6 着陆与地面操作静载状态
10.7 阵风载荷和动力学因素
10.8 动态着陆分析的机翼载荷
10.9 动态滑行分析的机翼载荷
10.10 减速板对对称飞行状态的影响
10.11 燃油消耗对机翼载荷的影响
10.12 结构分析的机翼载荷
10.13 梁剪流的简化计算
10.14 机翼展向载荷分布
第11章 硬壳式机身载荷
11.1 硬壳式机身分析准则
11.2 硬壳式机身设计状态
11.3 作用于机身上的载荷因数
11.4 硬壳式机身载荷分析中有效载荷的分布
11.5 硬壳式机身有效载荷的限制
11.6 机舱压力准则
第12章 操纵面载荷和增升装置
12.1 操纵面载荷
12.2 确定操纵面的最大可用偏角
12.3 操纵面的气动载荷分布
12.4 调整片设计气动载荷
12.5 扰流板载荷分布
12.6 操纵面铰链线的结构变形
12.7 增升装置
第13章 静气动弹性的考虑
13.1 颤振、变形和破损安全准则
13.2 静发散分析
13.3 操纵面反效分析
13.4 结构刚度的考虑
第14章 结构设计的考虑
14.1 总重
14.2 重心限制
14.3 正负GLmax的选取
14.4 V-n图
14.5 机动包线
14.6 阵风包线
第15章 结构设计空速
15.1 巡航速度和俯冲速度
15.2 机动速度
15.3 襟翼标牌速度与高度限制
15.4 阵风设计速度
15.5 湍流穿越速度I
15.6 起落架标牌速度
15.7 鸟撞空速的考虑
15.8 失速速度
第16章 结构工程师关注的空速
16.1 升力与空速的关系
16.2 当量空速
16.3 当量空速和真实空速的关系
16.4 表速
16.5 校正空速
16.6 真实空速
16.7 当量空速和真实空速随高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