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这个人:必也狂狷乎?
郑培凯
汤显祖在官场上的坎坷,与他本人的性格狷介有关,更与他性格中永葆艺术想象的天真有关。为了维护自身秉性的纯净,他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抗拒俗世的污秽。
一
众所周知,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大戏剧家、大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与剧本,受到后世的景仰,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明史·汤显祖传》对汤显祖这个人初登历史舞台,有非常简短的描述:“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很隐晦地指出,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文章写得好,闻名遐迩,以至于首席大学士张居正都想将他罗致于门下,与自己的儿子们一同去应试科举。谁知道汤显祖居然不领情,不愿意接受当朝第一权臣的邀约,恃才傲物,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示了年轻人狷介不群的气骨。后果则是连续落第,直到张居正逝世之后,“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而煊赫一时的张家此时已遭到抄家处分而覆败。
《明史·汤显祖传》写汤显祖与张居正的关系,落笔非常矜慎,不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与社会关系,看不出什么大名堂,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汤显祖如此狂妄,“不识抬举”,连当朝宰相诚意相邀,都不放在眼里,敢于断然拒绝。这里所说的历史情况,虽然在邹迪光
(1550-1626)的《临川汤先生传》中说道:“丁丑(1577)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但是,仍然是云里雾里,没说清楚张居正罗致才俊的具体事实。深受汤显祖赏识的钱谦益(1582-1664),比汤显祖晚了一代,在他的《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对汤显祖拒绝张居正的笼络,有着具体而戏剧化的描述,让我们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了清晰的理解:
显祖字义仍,临川人。生而有文在手。成童有庶几之目。年二十一,举于乡。尝下第,与宣城沈君典(懋学)薄游芜阴。客于郡丞龙宗武。江陵有叔,亦以举子客宗武。交相得也。万历丁丑(1577),江陵方专国,从容问其叔:“公车中颇知有雄俊君子晁(错)、贾(谊)其人者乎?”曰:“无逾于汤、沈两生者矣。”江陵将以鼎甲畀其子,罗海内名士以张之。命诸郎因其叔延致两生。义仍独谢弗往。而君典遂与江陵子懋修偕及第。又六年,癸未(1583),与吴门、蒲州二相子同举进士。二相使其子召致门下,亦谢勿往也。除南太常博士。朝右慕其才,将征为吏部郎,上书辞免。稍迁南
祠郎。
钱谦益叙述汤显祖前半生,首先指出他生有异象,“有文在手”。这个说法有故意夸张之嫌,生下来掌中就有“文”,其实是大多数婴儿都有的现象,并不能显示文曲星下凡。但是汤显祖童幼时期聪颖突出,令人瞩目,却是实情。这里说他“有庶几之目”,指的是有聪贤之才,可与孔门弟子最优秀者媲美。《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指的是颜回,强调的是聪贤的性格。王充《论衡·别通》也说:“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更明确指出,儒家后学读书有成,是庶几之才。钱谦益反复强调的,就是显祖天生有才,比诸孔门才俊,当之无愧。
汤显祖受到张居正的重视,是由于张的亲戚(张居谦,不是张居正的叔叔,而是同父异母弟)在太平府江防同知龙宗武处,也就是今天芜湖北边的当涂,结识了显祖与沈懋学,认为他们是当世英才,极力向张居正推荐。那时张居正身为首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儿子科举夺魁,为了避免物议,怕有人批评他操弄科举,便希望有些当世著名的青年才俊同科高中,以杜悠悠之口,于是接受了亲戚的推荐,邀约汤显祖与沈懋学,企图将他们纳入门下。岂料显祖居然不给面子,只有沈懋学前来,当然惹得权倾朝野的首相不满。发榜之后,沈懋学高中状元,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一甲二名(榜眼),汤显祖落第。钱谦益记载“君典遂与江陵子懋修偕及第”,讲得不清不楚,容易令人误解,以为沈懋学与张懋修同榜,其实不然。这段记载,混淆了丁丑(1577)与庚辰(1580)前后两次会试科考,张家两次笼络汤显祖,而显祖两次拒绝张家罗致的故实。丁丑年状元是沈懋学,榜眼是张居正的二子张嗣修;庚辰年的状元是张居正的第三子张懋修,同榜还有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而汤显祖再次落第。
关于汤显祖第二次受到张家罗致,再次不合作,狂狷依旧,拒绝首相的青睐,邹迪光的《临川汤先生传》叙述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