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好友对作者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他们指引作者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所以,在作者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这些亲朋好友的怀念之情,正是这些亲朋好友和其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使作者从幼时就进行了大量阅读,为其走上文学道路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出版缘起
看书·品读
沉默的大多数
流年碎影
论书绝句
野兽之美
文明的历史脚步
新华字典
悠悠长水
剑河倒影
二十世纪的书
纪德文集
唐诗三百汇评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
拥抱似水年华
书鱼知小
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
霍乱时期的爱情
难得有闲
名与身随
宝像引起的话题
玩半导体收音机
难得有闲
想读书
家学渊源
学日语
学英语
把钟拨快些
等剃头
自行车的前思后想
电视的话题
过年
记忆的岁月,心头的人
文学少年
文学青年
纪念
父亲的话题
人,诗,音乐
红沙发
徐老师
陈瘦竹先生
不肖子弟
纪念一个明友
我写的几个旧派人物
长征,众所周知的故事
总统的自诩
总统的自诩
拿什么吓唬孩子
语文和我们的关系
少年心事当拿云
新概念的作文大赛
清华的分数线
三十年的书生活
金华的双龙洞
不喜欢屈原的理由
皇帝跑哪去了
三次中学讲课记忆
爸爸,我们去哪儿
文学有什么用
革命性的灰烬
童子军的回忆之一
童子军的回忆之二
童子军的回忆之三
寻找潘德明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情况会怎么样,还真有些说不清楚。如果不是报纸上爆炒,也许我都不可能成为他的读者。我们似乎还有些相似之处,都喜欢写,主要是写小说,偶尔也弄些随笔。在他逝世以前,我和他几乎是两个亳不相干的人。他的作品我读得不多,偶尔看过几篇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随笔,觉得不错,也没想到把其他的作品拿来细读。他的死,使自己的书籍转眼之间,而我也不能免俗地把他的作品都找来了,洋洋洒洒几大本,有的读了一遍,有的读了好几遍。
我喜欢王小波,暗自惭隗为什么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成为他的读者。我感谢那些在他死后爆炒他的作品的人,炒不一定都是坏事,如果没有他们,王小波不仅白写了,而且是白死了。岁末年初,我一直在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想流眼泪。有些文章实在太好,好得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夸它。我已经四十出头,心上已经开始长老茧了,要想让我激动也真不容易。王小波的小说有许多话可以说,但是在这篇短文中,我只能说一说这本《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很厚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书,一共三十五万字,定价是27块钱,第一版就印了三万本。能的书未必就是好书,好的作品也未必就能。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可以拍案叫绝的好书。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充满了思想的书。思想这个词,在今天似乎已经有些生锈。思想正在过时,正在变得不重要,如今时髦的词是文化,仿佛麻将中的百搭,什么都可以毫不相干地连缀在一起,吃喝拉撒睡,挨得上挨不上,都可以莫名其妙文化一番,于是说一个人有文化,就成了骂人的话。我老是情不自禁地瞎想,文化好端端的,如何便像失贞的女人一样,破罐子破摔,转眼之间就地堕落了。文化正变得越来越不要脸。大家都还能记得童话“皇帝的新衣”,那些盛赞皇帝新衣的人,就是今天很多文化人的可悲写照。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不习惯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些人永远跟着别人胡诌,睁着眼睛说瞎话,像大观园中的刘姥姥一样,喋喋不休让人生厌。
越来越多的文化人,获得了文化的头衔,却失去了思想。有些话不让说,可以不说,可以选择沉默。沉默不是什么坏事,沉默不等于停止思想。思想者的用心,也许是让腆着大肚子的皇帝,光着屁股出洋相,让那些昧着良心的大臣们,小丑似的继续乱拍马屁。思想者既用不着像幼儿园的教师一样,告诉孩子们,说皇帝原来没有穿衣服,也用不着恍然大晤,跑去申请发现了皇帝赤身裸体秘密的专利。沉默是思想者的秘密武器,是精神原子弹,不鸣则已,一旦爆炸,那就是大事情。
流年碎影
《流年碎影》是张中行老先生的自传,厚厚的一本,断断续续地看,看了十几天才看完。这是一本让人感到亲切的书,第一版就印了三万册,和明星的传记相比,是小巫见大巫,能印这么多,已经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