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探讨了体能训练的内容、价值、原则,体能发展的敏感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训练以及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和灵敏素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训练方法。
杨世勇,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一1984年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学习:1984年至今在成都体育学院任教,先后任重竞技教研室主 任,学院教学督导组副组长;先后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2—2003年受国家体育总局派遣援外任马来西亚Perak举重教练,培养学生获重大靠前外比赛奖牌 30枚。马来西亚((ChinaPress>)2003年9月20日对杨世勇的执教情况曾进行专题报道。
1990年至今,先后任四川省举重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中国举重协会委员,中国举重协会科研委员 会副主任,四川省科协(科技青年联合会)会员。
1996年至今,先后被推选为“成都市很好青年教师”,“全国高校很好青年体育教师”,国家体育总局 很好 “中青年专业学术、技术骨干”,“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先后晋升举重重量、靠前二级、靠前一级裁判员。1984年至今先后100余次任世界、亚洲、全国各类举重比赛裁判长、技术、仲裁、裁判员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体能训练学的概念
第二节 建立体能训练学的依据
第三节 体能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体能训练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体能训练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体能训练的内容
第二节 体能训练的价值
第三节 体能训练的原则
第四节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第三章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第一节 身体形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节 各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第三节 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第四节 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第四章 力量素质训练
节 力量素质概述
第二节 力量训练方法
第三节 力量训练技术动作
第五章 速度素质训练
第一节 速度素质概述
第二节 速度训练方法
第三节 速度训练技术动作
第六章 耐力素质训练
第一节 耐力素质概述
第二节 耐力训练方法
第三节 耐力训练技术动作
第七章 柔韧素质训练
第一节 柔韧素质概述
第二节 柔韧训练方法
第三节 柔韧训练技术动作
第八章 灵敏素质训练
第一节 灵敏素质概述
第二节 灵敏训练方法
第九章 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一节 体能计导类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二节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三节 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四节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第十章 运动素质的转移
第一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机制
第二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类型
第三节 运动素质负荷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