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边缘区位于老城与外围其他功能组团之间的夹层地带,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往位于老城外围的边缘地区在区位上也迎来了由边缘地带向城市中心地带转变的契机。由于老城边缘区的空间更迭也带来了出行行为的复杂变化,因此从出行行为视角,识别老城边缘区空间范围,并把握其空间更迭的与交通影响的关联性,这对完善城市更新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首先从边缘区的新老转化入手,以南京为例,总结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更迭与演进规律,并提出一种基于出行视角的老城边缘区的空间识别技术方法。接下来,研究分析了转型期老城边缘区空间更迭的总体特征及开发强度、功能配置、交通设施等分项指标变化特征,最后研究针对老城边缘区的空间更迭及其与交通出行的关联性规律进行了讨论。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筑学、经济地理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建设管理者阅读。
周文竹,女,1979年12月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具有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以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的交叉专业背景,长期从事“交通导向下的城市更新”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及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在SCI、《城市规划》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其他核心论文、EI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或参与城市更新、城市重点地段及交通枢纽地区城市设计项目二十余项。
前言
1绪论
1.1 选题及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转型期带来了老城边缘区空间的不断更迭
1.1.2 老城边缘区空间更迭给交通出行变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城市边缘区的研究
1.2.2 城市空间与交通出行相关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案例城市的选择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更迭与演进——以南京市为例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的脉络梳理
2.2 南京城市发展历程
2.2.1 时间特征节点选取
2.2.2 空间结构的演进
2.2.3 交通出行的演进
2.3 南京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更迭与演进
2.3.1 阶段1:边缘区尚未开发期
2.3.2 阶段2:边缘区零星建设期
2.3.3 阶段3:边缘区加速演进期
2.3.4 阶段4:边缘区发展滞缓期
2.3.5 阶段5:边缘区转型消融期
2.4 本章小结
3老城边缘区的空间识别方法与技术
3.1 空间识别的理论基础
3.1.1 “核心—边缘”理论
3.1.2 突变理论
3.2 基于出行视角的老城边缘区空间识别方法
3.2.1 技术路线
3.2.2 第一步:数据准备
3.2.3 第二步:数据空间匹配
3.2.4 第三步:计算出行强度
3.2.5 第四步:判断突变区间
3.2.6 第五步:范围校核与确定
3.3 南京市2010年和2015年老城边缘区的空间识别
3.3.1 数据准备
3.3.2 识别过程
3.3.3 识别结果
3.4 本章小结
4转型期南京老城边缘区空间更迭动态特征研究
4.1 空间演变总体特征
4.1.1 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4.1.2 边界形态动态分析
4.1.3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4.1.4 空间更迭动态分析
4.2 建成环境的分项指标动态特征分析
4.2.1 分项指标遴选及计算
4.2.2 基于“开发强度”分项的空问演化特征
4.2.3 基于“功能结构”分项的空问演化特征
4.2.4 基于“交通设施”分项的空间演化特征
4.3 老城边缘区空间更迭的总体演进模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老城边缘区的交通出行特征及用地关联性机理
5.1 交通基础设施及建成环境
5.1.1 交通基础设施
5.1.2 城市区位及交通可达性
5.1.3 建成环境
5.2 老城边缘区出行结构及出行方式
5.2.1 老城边缘区出行的空间结构
5.2.2 老城边缘区的出行特征
5.2.3 老城边缘区出行模式的变化
5.3 老城边缘区出行方式与城市用地关联性研究
5.3.1 研究方法
5.3.2 Logit模型构建
5.3.3 模型拟合结果及影响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