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人20年来,创建教育在线网站,构建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创办新教育网上师范学院……现在,新教育实验已经累计拥有162个县级实验区,5216 所实验学校,570 多万教师和学生参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景。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教师、校长和局长呢?因为幸福。
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无论是局长,还是校长,抑或是教师,都是通过新教育获得了职业幸福,并改变了自己的教育人生。他们用自己每天点点滴滴的教育实践,为自己的教育缔造了传奇。尤其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他们平时都是默默无闻的教育者,但因为付诸行动,他们有了收获;因为坚持不懈,他们创造了奇迹。千千万万这样的老师,就是我们时代的教育英雄!
因此,这是一本记录新教育人20年来并肩前行、携手共进的成长之书,亦是一本描摹新教育人缔造教育传奇、不改教育初心的幸福之书。
·一本热烈而真挚的幸福告白书,诉说了一个个幸福的教育故事,定格了一幕幕闪闪发光的教育瞬间。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20年来不变的初心。本书中,无论是局长、教研员,还是校长、一线教师,都通过新教育获得了职业幸福。
·以个人成长带动班级行动,以班级行动促进学校发展,以学校发展辐射区域联动,这是新教育人获得幸福的秘诀。
序
致敬我们时代的新教育英雄
我曾对朱永新老师自豪地说:“我见证了新教育从思想到行动再到发展的全过程。”
2000—2003年,在朱永新老师身边读博的日子里,他思考并和我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当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的,而是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因为中国基础教育实在是弊端太多,他心疼孩子们在“应试教育”中所受的折磨,忧虑中国的未来是不是有足够的富有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公民。然而,朱永新老师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发现者和弊端的批判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和执着的行动者。这就是他提出“新教育实验”最朴素最深刻也最有良知的初衷。
那段时间,我亲眼见证了导师朱永新对教育的思考,见证了新教育实验在他心中萌发,然后诉诸笔端,最后落地于一所又一所学校。尽管我们当时就坚信,新教育之火必将燃遍全国;但出现今天这样的燎原之势,还是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料——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216所实验学校、35万名老师和530万学生参与新教育实验。其中28%在发达地区,20%在深度贫困地区,42%在农村地区。新教育实验先后召开19次全国新教育研讨会,共计21500多人参加;举办11次实验区会议,5000多人参加;组织9次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7900多人参加;组织6000多场公益活动,800多万人次的父母与孩子参与。新教育人出版了420多本著作、3种刊物、99期报纸。表彰榜样教师、卓越课程及完美教室等720多个,表彰新教育实验学校1000多所。全国重要媒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道新教育实验300多次。
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565万师生参加一项教育改革,似乎不算什么了不起的“规模”,但要知道,新教育实验是一项由专家倡导并引领、一线教师自愿加入的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啊!没有任何国家教育行政指令,却有如此众多的教育者自发参与,持续时间长达20年——而且还将继续“火”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景。
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千千万万的教师、校长和局长痴迷新教育?
我们从这本《教育的幸福——我与新教育20年》中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拥有真诚教育情怀的老师,都愿意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正是新教育实验的使命。但这里的“愿意”不是“等待”,而是“参与”——也就是说,我们立志用自己的实践创造一种不同于既折腾教师也折磨孩子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生活,然后享受这种教育。
曾经有不少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搞新教育实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得问问,为什么要搞教育?
我多次想到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一段话。有一次张晓风送儿子上学,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她感慨万千,回到家中写下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她在文中这样写道:“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回答千千万万个母亲这样的问题,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
搞新教育的目的也是这样。我们搞新教育,就是为了我们孩子的快乐,为了我们教师自己的幸福。又回到刚才我说过的那个命题——新教育的宗旨就是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初心。
20年过去了,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罗列许多成果来证明新教育实验的成功,比如2015年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2017年获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获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SERVE奖”……
但这都不是新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新教育最值得夸耀的成果,是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和老师们每天获得的成长和感到的幸福。关于孩子的成长和幸福,在千千万万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里有许多案例和故事。今天我是为教师的《教育的幸福——我与新教育20年》写序,所以着重谈教师的成长和幸福——其实,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和“幸福”是一回事儿。
什么叫成长?成长就在每一天的行动中。现在一提到教育改革,我们往往只想到为了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却忽略了教师。而新教育的抓手就是教师成长。成长即幸福。当绩效工资无法改变,工作环境无法改变,教育对象无法改变时,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注意,这里没有一丝“逆来顺受”适应环境的意思,而是通过改变自己而积极地提升教育的品质;同时,通过新教育,我们也体验到职业幸福,虽然很忙碌,可是很充实。唉声叹气是一天,喜笑颜开也是一天,究竟我们选择什么呢?当然是后者。
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无论是局长,还是校长,抑或是教师,都是通过新教育获得了职业幸福,并改变了自己的教育人生。他们用自己每天点点滴滴的教育实践,为自己的教育缔造了传奇。尤其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他们平时都是默默无闻的教育者,但因为付诸行动,他们有了收获;因为坚持不懈,他们创造了奇迹。千千万万这样的老师,就是我们时代的新教育英雄!
毫无疑问,新教育实验还将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朱老师和我都很冷静,我们没有不切实际地幻想在短时间内彻底革除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只是想,只要改变了一个校长就改变了一所学校,只要改变了一个教师就为一个班的孩子获得成长幸福提供了可能;我们也没有想过全国每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都做得非常真非常实——可能有一些实验学校会受浮躁之风的影响而有所应付,甚至也搞“形式主义”,但是在5000多所实验学校中哪怕有一半的学校在认真做事,我们就觉得了不起了。
所以我再说一遍,新教育实验没想过改变所有教师,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我们只为那些愿意做幸福的老师之人提供帮助——让所有有情怀的教育者找到方向、拥有智慧、获得成长。
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发生改变时,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生改变时,中国教育一定会发生令人欣喜的改变。
曾有记者问朱永新老师:“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
朱老师回答说:“我想,那应该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这是朱永新老师的向往,也是我们所有新教育人的憧憬。
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奢求。
李镇西
2020年1月14日
亲爱的读者:您好!我叫李镇西,1958年9月生。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从教近四十年,获得荣誉有限,出版文字无数。但最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目 录
第一辑
新教育与个人成长
003 那些名字,那些梦 / 张小琴
013 让生命在幸福教育的长河中闪亮 / 张建弟
022 永远憧憬明天 / 殷卫娟
032 让生命怒放 / 马增信
043 荒漠甘泉 / 徐明旭
050 遇见新教育,我很幸福 / 阿依努尔·图亚克
057 我是如何成功“策反”朱永新老师的/ 李镇西
第二辑
新教育与班级行动
067 以梦为马,同心同行 / 宋新菊
078 我是这样引领家长的 / 郭文红
090 点燃幸福 / 王智慧
097 “我就是课程” / 胡艳
105 愿做点灯人,散作满河星 / 吴佑华
116 像夏洛一样为孩子织网 / 常瑞霞
128 一个老师两个娃 / 魏乐仪
136 静待花香四溢 / 沈雪莲
第三辑
新教育与学校发展
149 “新教育基因”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 / 张菊荣
156 执着前行在新教育路上 / 逄建水
165 月亮走,我也走 / 牟正香
173 追随与畅享 / 林加进
179 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 徐良惠
184 那年夏天,那扇窗,那道门 / 庄惠芬
191 不负晨昏,奋力生长 / 朱雪晴
第四辑
新教育与区域推进
203 让一粒种子变为一树硕果 / 张硕果
212 循着心中那束灯光前行 / 罗军
219 点亮一盏心灯,温暖乡村教育 / 彭静
227 我的新教育恋歌 / 林忠玲
235 做一个新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 / 陈东强
247 从“小我”自觉到“大我”信仰 / 许新海
255 栖居在新教育的芳草地 / 张丙辰
264 我的梦想,我们的光荣 / 陈兵
273 岁月未虚度 / 王兮
一句话痛醒教育的沉迷
在教学的第17个年头,我任教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因为教学两个班级的数学,在课间休息时辅导学困生便是家常便饭;利用午休时间,给那些基础较差的孩子补习空白知识,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在放学后,自己默默地在印刷室打印精选试题,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我的勤勉教学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硕果:在多年的县级统一考试测评中,数学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更加喜人的是,我任教班级的孩子在全学区比赛拔得头筹。丰盈的教学成果,让我赢得了校领导的赞誉和家长们的认可,也让我一度认为自己成就斐然,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白浪费,深感欣慰。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自己便有了一些小名气,但我没有被荣誉的光环蒙蔽,一直奋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为了学生的成绩,我殚精竭虑。为了某个知识点,我手把手辅导每个学困生,为了一点点失误大发雷霆,痛斥那些计算错误或者小数点丢失的孩子。孩子们在我的面前总是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我的大怒。于是不论在课下还在课上,孩子们都循规蹈矩地学习,我一如既往雷厉风行地教学。同事们调侃说:你呀,除了工作,还会什么?是呀,我也在想,除了工作,我还能做什么。每天匆匆而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心中牵挂的还是那几个学困生:哪个知识点需要辅导,哪个孩子的计算应该巩固,哪个孩子的知识没有掌握等等。我也为自己的敬业精神而感动、自豪,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如果没有孩子的那句话,我还在为自己的“伟大”精神而洋洋自得。2013年,我新接手了一届四年级的学生。每年新接手的学生中不乏自己教过学生的弟弟、妹妹,家长们都很欣喜,因为在我的班里,数学学习就不是难题了。由于自己的名声在外,家长们都放心地说:张老师,孩子放在你班我放心,你就费心吧。我知道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老师就是家长的依靠。也就是那年,由于工作需要,我承担起语文、数学、品社三科的教学任务。对于品社课,我很是愿意承担,因为虽然累,但会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关照那些“贴着标签”的孩子们。
和往常一样,我课间坐在教室里批改作业。一个瘦弱、白净的男生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低声细语地说:“老师,你教过我们村里的胡兵吧。”“是呀,你是四十家子的?”“嗯。”他用力地点点头,睁着大眼睛,有些羞涩地说:“他说,你不喜欢学习差的孩子,总是大声地吼他,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我顿时傻傻地坐在那里,手里的笔掉在了地上,内心十分失落。什么,我不喜欢他?我可以说为了他们几个费尽心思,不知道消耗了多少体力与精力,即使生病了,还坚持上课,总是担心耽误一节课,就少了给他们补习的时间。我为什么会给孩子们留下这样的印象?“老师,老师!”男生一边呼喊着,一边摇晃着我的胳膊。我猛然醒过神来。“老师,我就是学得很慢,你会不喜欢我吗?”他歪着头,满脸期待地望着我。“不会的,老师喜欢每个人。”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听了,转身跑回同学中间,美滋滋地说着什么……看着孩子们喜悦的脸庞,我的内心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我一度标榜自己为了教学工作呕心沥血,没有想到在孩子们的心中我就是那种“火山般”的老师,给他们留下了黑色的阴影。
孩子的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一名老师了……我又将如何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面对我的学生呢?难道还是一如既往地凶神恶煞吗?我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将去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