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的母亲是第一批上山下乡插队的知青,母亲生下妹妹玉叶后早产并死亡。母亲临终时,将妹妹玉叶托付给金枝。金枝含辛茹苦供养妹妹读书,并为照顾玉叶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玉叶不负众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姐妹二人决定一起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北京,开启她们崭新的生活……
小说以姐妹两人的成长经历带出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与变迁,客观地呈现了一幅现代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凡夫俗子,他们为理想,为情怀,为生存,为赎罪,也为活着,虽然存在的方式不同,却在人生舞台以不同的角度表现着真实的人性。《金枝玉叶》真实地反映出小人物在历史大变革中的彷徨、挣扎、奋斗和成功。
山脊上的徒手攀岩者
◎徐晨亮
谁是余耕?
当《金枝玉叶》这部书面世时,相信不少朋友已通过《小说月报》或舞台剧《我是余欢水》《当心你的狗》认识了这位小说家,或许还会有人抢答:他就是“史上□惨男主角”余欢水背后的男人……余耕十多年来所推出的小说,曾无数次因其直击人心、切中痛点的表达,在普通读者与当代文学之间建立起有情、有感、有声、有色的心灵之桥。
读者即将翻开的这本长篇小说,是余耕作品里偏向于现实风格、带有厚重时代感的一部。它无法代表他题材多样的文学世界之全貌,但其中融入的心血,足以呈现他对于文学的完整理解。标题里的“金枝”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与灵魂所系,而作品里她的妹妹玉叶等众多角色亦别具光彩,比如金枝的男友冯南燕,北京某户外俱乐部的创始人,他身上大概也投射了作者一部分个人经验。冯南燕对徒手攀岩与登山运动有近乎信仰的执着,他曾如此解释这种难以戒断的“瘾”:“你想一想,所有生命到了□后,卑微到只剩下生与死。当你坐在轮椅上等死的时候,回味你与众不同的经历,你看过绝大多数人不曾见过的景色,你的人生就会比别的生命更显厚重。”这形容的是征服雪山,却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攀登”。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的女主角金枝也是一位攀登者,冯南燕与她在人海中相互选择,正是因为辨认出彼此是灵魂上的同类。金枝攀登的是哪种意义上的山峰,读完此书后自会有答案。小说中与她有过多年纠葛的另一位男主角欧阳清如曾送给金枝一本小说,他这样概括书中的内容:“是一个像你一样善良并坚强的女性,向自己命运抗争的故事。”——这大概也是余耕本人的一种表白。
金枝收到的礼物,便是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不仅仅是贯穿小说情节的重要道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乡下姑娘苔丝,与1966年生于昶山县召平镇桃花坞村的庄金枝,两人的命运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对应。关于苔丝的命运,曾有评论家这样解读,她的悲剧在于身处女性无力掌控命运甚至身体的时代,她“试图拥有自己”,她经历的苦难不是因为道德缺陷,而因为她是非人世界里一个“有真正人性的人”。金枝所处的时代和她的人生选择,自然与苔丝并不相同,但她同样称得上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真正人性的人”——这样的角色,在我们今天的小说人物谱系里其实已不多见。《德伯家的苔丝》与《金枝玉叶》两部长篇小说的作者,在各自笔下纯真的乡下姑娘于复杂时世成长的心路中,融入了对转型期社会洪流的解剖,由此也让人物性格与命运的互动,产生了一种能呈现时代光影的动人力量。
以《德伯家的苔丝》为镜阅读《金枝玉叶》,所照见的还不止于此。余耕这本小说里也显露出一种接近十九世纪晚期现实主义作家的诚恳态度。他似乎笃信“情感也是一种知识”,并将小说作为“情感教育”的形式,借有完整灵魂的人物,召唤这样一种读者——会爱,能感受,待人以深情。不得不说,这种对“共情能力”和“代入感”的信任,在当下中国小说界,很容易被误读为“陈旧”“落伍”的表征。经历过二十世纪文学思潮的冲击,人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已极为多元化,在余耕本人的其他作品里,也能看出阅读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作品留下的印迹。但《金枝玉叶》让我们发现,在他写作理念的基底,有某种固守,与时下常能看到的那种“纯文学”略有差异,也不同于更迁就读者的通俗文学与网络小说。或者说,我们必须打破“现实主义/先锋文学”“纯文学/通俗文学”“传统文学/网络小说”这类顽固的二分法,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余耕作品提供的启示。
举例来说,《金枝玉叶》在正式出版前曾在某网络阅读平台连载,网络付费读者评分高达9.□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这部作品归入网络小说。浏览网络读者留言,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读者在诉说自己深受感动的同时,会提到余华的《活着》或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认为《金枝玉叶》“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不能仅根据读者反馈就拿余耕的小说与那两部经典作品做简单类比,但其中还是可以捕捉到某种线索。从文学史的脉络来看,《活着》《平凡的世界》的魅力其实都超然于前面提到的那些二分法之上,特别是《平凡的世界》,在某个阶段也被文学界,特别是评论家们,视为“陈旧”“落伍”,与一代代普通读者的好评形成了鲜明对照。
不妨这样说,《金枝玉叶》与《活着》《平凡的世界》都是“有我的文学”,但又没有局限于高度个人化的破碎经验与内心风景,而在努力攀登另外一个层级——“我们的文学”。这样的努力无疑会启发我们不断重新审视文学的“公共性”问题,并将视野拓展到当下、本土之外的文学,甚至延伸到文学的外部。曾经读到过学者李博婷的一篇书评,介绍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菲利浦·戴维斯的专著《维多利亚文学为何依然重要》。该书对于已被视为“落伍”的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辩护,与我们的话题无关,我感兴趣的是文章提供的另外一些信息:菲利浦·戴维斯教授不只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也是一位实践“维多利亚文学”理念的行动者。他曾倡导发起了一个名为“进入阅读”(GetIntoReading)的运动,每周在监狱、医院、精神病院、护理中心等地举行分组朗读会,每个小组十人,用半年时间共同读完一本维多利亚小说,并分享心得。这样一种抚慰孤独、失败、多余、畸零之人的活动,被命名为“书疗”(Bibliotherapy)。读到这段介绍,我马上联想到经典名著《艰难时世》中的情节,在狄更斯笔下那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缩影焦煤镇里,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所提供的也是某种形式的“书疗”,或者说“精神庇护”: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在做完十几个小时的苦活以后,走进图书馆翻看小说,书中描述的“人类的希望与恐惧,斗争、胜利与失败,忧虑、欢乐与悲伤”令他们惊奇,也令他们感动,因为“其中的男人和女人多多少少像他们自己,而其中的小孩也多多少少像他们自己的孩子”。
《我是余欢水》话剧与网剧激发的共鸣、《金枝玉叶》在网络平台收获的感动,也让我看到了焦煤镇图书馆和“书疗”小组的影子。或许几个世纪以来,文学正是这样,循着不同途径,“进入”普通人的生活,用低语和呢喃卸下我们心头的重压,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途径通向的不是“内卷”于小圈子的那种文学,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我们的文学”。余耕与不同时空背景下信仰“我们的文学”的写作者一样,正在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提供一种让普通人也能从中找到借以认识自身之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精神资源。这当然是一条艰难甚至孤独的道路,余耕做出的选择,我相信也并非出自某种理念化的思考,而是更接近于直觉,是用自己的身体回应远山的呼唤。但不管怎样,有了越来越多余耕这样的徒手攀岩者,才能让公众重燃对文学的热情,并将火种持久传承下去。
看见我娘和陈嘉树亲嘴的时候,我爹正在村广播室大喇叭里骂人。他先是骂邓小平是一只逮不到老鼠的猫,接着骂彭启德在自留地种洋柿子是地□□性不改,□后骂徐寡妇搞破鞋。
我爹每一回在大喇叭里骂徐寡妇的时候,徐寡妇也在大喇叭□□跳着脚骂我爹:“庄正德,你个龟孙子,脑瓜上顶个绿帽子,还有脸骂你老娘搞破鞋。我寡妇自由恋爱碍你屁事,你家老婆倒好,偷汉子偷到舍不得来大姨妈,你还美滋滋地每个月装一回大姨夫,都不知道陈嘉树吃你家血豆腐都快吃吐了,不信回家问问你那破鞋老婆,她肚子里怀的是谁的种……”
约莫着我爹从村广播室走过来的时候,徐寡妇赶紧弯下满是赘肉的水桶腰,在地上找到跳掉的鞋子,趿拉着蹿进家门。徐寡妇是那个年代难得一见的□子,我仔细数过,她总共有三道下巴颏儿。全桃花坞的人都是瘦子,瘦得人脖子比狗脖子还细,突然冒出一个徐寡妇这样的□子,不由得让全村人馋羡。凡是靠稀汤寡水度日的人家,一个个全都瘦得皮包骨。但凡是能吃到油水的人家,一个个全都面色红润。一个□子的家里,是不是顿顿都能吃上肥肉炖豆角,只能靠桃花坞人的想象了。
我娘当时正挺着大肚子,怀着我妹妹,已经是九个月身孕。陈嘉树和我娘站在猪栏边上,他俩一边给大白猪喂泔水汤,一边使劲地亲嘴。人嘴和猪嘴发出来的声响很像,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我都不喜欢跟男人亲吻,亲吻会让我想起喝泔水汤的猪嘴。
陈嘉树和我娘一样,都是大城市来的知青,我娘从济南来的,陈嘉树从北京来的。我娘是村里来的□□批知青,也是那批知青里面□漂亮的女人。桃花坞的男人给我娘编派了一个外号,叫“歇会儿”。意思是只要我娘打田间地头一过,干农活的社员就会有人提议“歇会儿”。“歇会儿”不是真累了,是想看看我娘的俊俏。我娘眼睛很大,肤色很白,在桃花坞,她就像一笸箩黑面窝头里的白面饽饽。
和我娘一起来桃花坞插队的,还有另外五个女知青,据说都跟我爹睡过觉。我爹是桃花坞村的大队书记,跟他睡完了,女知青就能回城。我娘也想回济南,她跟我爹睡了一年,不仅没有回到济南,还怀了孕,生下了我。这些事儿,都是徐寡妇背着我爹跟我说的。每回说完我爹的坏话,徐寡妇都会往我衣兜里塞一把瓜子,叮嘱我不要告诉我爹。其实,我本来也没打算跟我爹说,一是我有瓜子吃,二是我不相信我爹会做那种不要脸的事儿。
我娘说,我出生那天的八月八日是个大日子,正赶上桃花坞的功臣母驴生第七胎骡子。功臣母驴白天露出生产迹象,却迟迟不见下崽儿,我爹作为村里□□把手,主动留下来,还把我大着肚子的娘叫到牲口圈里,一起守着等母驴下崽儿。
我娘埋怨我爹,说她肚子疼一天了,干吗还让她来牲口圈里遭罪。我爹说,不顾肚子里的亲娃儿,一心惦记着驴骡崽儿,这事儿往公社里汇报的时候好听,没准还能上报纸哩。
半夜时分,功臣母驴躁动起来,我娘也开始在草料垛子里打滚,慌得我爹赶紧跑进村里喊接生的四婶子。等我爹带着四婶子回来,我和驴骡各露出半拉头,正在吃紧的时候,上面来了个“十六条决定”从公社传达进了村,于是,我爹便扔下两个露半拉头的崽儿,敲锣打鼓满桃花坞宣传十六条□高指示去了。
我和驴骡平安落地,四婶子喜不拢嘴,说干脆管我叫驴对儿,起个贱名好养活。
我爹不同意,说自己是桃花坞的□□把手,他生的闺女便是金枝玉叶,所以就管我叫了金枝。
陈嘉树去年才到桃花坞插队,他个子很高,鼻梁骨也高,还爱讲笑话,村里的女人都喜欢听他说话。我娘也愿意听,听完了还会抿着嘴笑,笑完了就脸红。
看见我娘和陈嘉树亲嘴,我把“破鞋”两个字硬生生咽回肚子。我爹整天在大喇叭里念叨,发现“地富反坏右”分子搞分裂、搞破坏、搞投机倒把、搞破鞋,都要立即向他和组织汇报。听我爹说,桃花坞村没有搞分裂和搞破坏的人,但是搞投机倒把和搞破鞋的人不少。我爹还跟我娘说,他打眼一瞧,就知道谁要跟谁搞破鞋,而且一抓一个正着。
我爹这么好的眼神,愣是没有看出我娘和陈嘉树搞破鞋,真是个马虎爹。我怀着对我娘和陈嘉树的无比愤恨,一路小跑进了村广播室,眼泪汪汪地向我爹大声报告:“报告爹,我娘和陈嘉树在咱家猪圈里搞破鞋。”
我爹愣了愣,从墙根抄起一把镰刀,一把把我推开,冲出广播室。这一刻,我开始担心我娘,因为我不知道我爹要用镰刀砍陈嘉树,还是砍我娘。就算是不砍我娘,是不是也会拉着我娘游街?以往在召平镇上游街的时候,破鞋们不光脖子要挂上破鞋,全召平镇的妇女和孩子们还会把烂地瓜和烂菜叶子扔到破鞋的脸上。烂到一包水的地瓜砸到脸上会开花,能招来整条街开心的哄笑。我娘那么好看的脸,要是被一包水的烂地瓜砸开了花,就难看死了。想到这些,我从地上爬起来,跟着我爹往家跑。
除了耳朵不灵光的,桃花坞村的人都从大喇叭里听到了我娘和陈嘉树在我家猪圈里搞破鞋。村里人平日上工磨蹭,听到这事儿跑得比狗还快,放个屁的工夫就把我家门口堵死了。我爹拎着镰刀跑,一路上有人给他让道,生怕耽误他去砍人。我爹跑到家门口,民兵连长庄水生憋着一脸坏笑:“报告书记,陈嘉树往外冲了三回,都被我们堵回去了。”
我爹就像是电影里部队首长一样,拍拍庄水生的肩膀说:“堵得好!”
庄水生的嫂子是徐寡妇,抓徐寡妇搞破鞋的时候,庄水生跑得没有这么快,都是我爹跑在□前面,好几次徐寡妇是被我爹光溜溜地摁在炕上的。为这事,我爹在大喇叭里骂过庄水生,骂他是非不清,不敢大义灭亲。
庄水生挨骂后,有天晚上去我家,从两个破裤兜里掏出一堆子弹壳,说是县上武装部组织打靶时留下的,还说红铜比黄铜贵四毛钱,一块二一斤。
我爹把红铜子弹壳收进笸箩里,批评庄水生应该把子弹壳交公。
庄水生说把子弹壳交给村书记就等于交公,还说了感谢的话,感谢村书记帮他大义灭亲。庄水生走后,我爹对着我娘夸庄水生:“当过兵的人不一样,知道报恩。”
庄水生当过兵,他说自己当的是侦察兵,可我爹说他当的是炊事兵。庄水生的长相既不像侦察兵,也不像民兵连长,我总觉得他像电影里面的叛徒。我曾经一度担心我爹的安危,因为他身边有这么一个早晚要叛变革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