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艺:藏在中国名画里的动物》是借鉴西方儿童艺术启蒙图书的制作方法,为中国孩子打造的一本中国名画图书。该书选取12幅动物主题的中国经典名画,引导孩子自己主动到中国名画之中寻找不为人知的细节,不仅能直观感受中国名画的趣味与美好,还可以学习绘画、动植物、建筑、瓷器、中国历史等知识。同时,该书通过游戏手册,调动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这是一本适合孩子动眼、动脑、动手的中国名画通识游戏书。
在薄薄的宣纸或丝绢上,只用简单的毛笔、水墨和天然颜料,就幻化出中国绘画各式的美。宋人笔下的花朵和鸟儿,真实地还原了自然之美。清代画家,以八大山人为代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面,表达个性之美。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透亮的纸绢变成了黄褐色,曾经绚烂的色彩也在一点点地剥落。当孩子们站在博物馆里,隔着厚厚的玻璃墙、踮着脚尖观赏它们时,是不是会有距离感?他们是不是还能体会到艺术原本的感动?
有没有一种办法能把博物馆里的画作带进孩子们的房间或者教室,在父母或者老师的陪伴下细细地品味?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让孩子们更加喜爱传承千年的中国绘画?怀着这些追问,我们尝试创作了这本书。
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中国绘画呢?这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查阅了几个中外博物馆收藏的经典中国绘画以后,我们逐渐有了清晰的思路。动物!对,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从孩子们喜爱的动物题材绘画入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熟悉甚至喜爱上中国绘画。
想要展现中国绘画之美,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画作解读,而是用一种办法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近距离去观看、去发现。这本书里的每一幅画作,我们都追根溯源到它被收藏的博物馆,经过前后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获得博物馆原版高清图。我们再等比例缩放,以四开图书形式,尽量原汁原味地呈现画作。这一切是让孩子们拥有超近距离超清晰的“观赏享受”,通俗地讲就是看得过瘾。每幅画作旁边有几个“找一找”问题,孩子们可以按图索骥,主动去观看、去发现中国绘画的迷人之处,通俗地讲就是看得有意思!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它的魔力之一来自游戏。游戏让博物馆里的艺术作品褪去高冷的外衣,亲切地走近孩子们。我们用贴纸认识中国绘画的重要技巧一构图。请孩子们贴一幅自己的“秋卉草虫图”吧,然后再让孩子们看一看,自己的摆放与南宋李迪有什么不同,谁的更好看呢?为每幅画找到一种适合的游戏,将中国绘画与现代游戏相结合,不是一蹴而就能实现的事情,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尝试。我们还将每幅画还原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平面的画作更加立体、有趣。你能看到一条翻着白眼的大鱼,你能听到漂亮的小鸟在枝头欢唱,你能闻到香甜的繁花味道,你能体会到一条巨龙从天而降,你能听到群鹤在空中盘旋长鸣,你能看到贵族后院豢养的长臂猿弹跳着找食物吃,萌态可鞠。这些仿佛坐着时光穿梭机而来的“动物朋友们”和孩子一起玩耍,在玩耍之中互相理解,理解之后也许便喜欢上了。
这本书借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秉承通识教育理念,注入儿童心理学,从艺术欣赏、绘画创作、中国传统文化、生物学、建筑学……多角度解读一幅画作。在此由衷感谢如下专家学者的帮助与支持,他们让这本书的通识教育理念得以实现。
余辉先生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当我们心怀忐忑地见到先生时,他爽快地答应成为本书顾问,无私地支持这本面向青少年的小书。先生直爽的性格与其渊博的知识一样令人敬佩。
杨丽丽女士一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作为本书审校,杨女士根据多年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研究经验,给予我们许多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启发了我们。
吴海峰先生一鸟类学硕士,感谢他帮助确认动物的专业名称,并推荐相关摄影配图。
常广隶先生一建造师,感谢他对《瑞鹤图》的建筑构造、建筑专有名词提供的意见。
我们还需要感谢很多人。感谢周家尧先生、鲜德清先生的大力支持,让本书得以出版。感谢马晓峰先生、唐海涛先生,给予的中肯修改意见。感谢马骁女士、刘博文女士,让一堆文字变成一本精美的图书。
看过这本书,希望孩子们会喜欢上这些可爱的动物,也会窥见些许中国绘画之美,我们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