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和天下”社区治理丛书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发[2017]13号文件)的精神和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立足于我国国情,赋予社区文化与治理新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内涵,力求从四个维度全面打造与展现中国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新思路,研究推广社区治理理论、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为政府与机构决策、基层社区治理工作提供指导性参考。
作为一家致力于探索如何在社区内建立新邻里关系的实操型迷你机构,自2014年以来,6年间机构分别介入6种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社区实务操作,分布北京、深圳、无锡、郑州、大理等地,尝试在不同的城市探索社区建立新邻里关系的可能性。
因此,此系列文章内容均基于我们实际执行过项目的社区实践产生。
本书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邻里关系”?我们认为在近年中国快速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物理空间上的社区(这里指居住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区),而居住者之间并没有实际关联性,所以没有形成真实的社区:没有社区共识、没有社区公共生活、没有邻里关系,等等。没有形成真实的社区,也就无法用社区相关理论、方法来解读中国的社区,更勿论找到治理社区、发展社区的合理路径,所以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就在于把物理空间上的社区发展成真实的社区。
在中国的社区等待重新定义的现状下,我们基于实践首先对社区新邻里关系下了定义:在居住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邻里间保有个体边界的相互尊重又相互支持的互助型社会关系。这种邻里关系是非强迫性社交,居住者保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的前提是居住者主动参与,这是因为实践中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开展工作的,居住者有意愿,居住者发展社区,如果居住者不主动参与,新邻里关系的建立就不成立。一般邻里关系对标两个场景,一是小时候家家户户阡陌相通的熟人社会,二是大学生活。社区邻里关系和这两个场景有差异在于因为居住得近需要形成互助关系,但这种互助关系并不是没有边界的,而是彼此尊重不侵犯隐私不逾矩不干涉任何一个个体的权力的保有个体边界的非正式关系。你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这是自由的。
社区新邻里关系具备以下特征:非正式关系;有积极面;富有创造力;具备声望系统;具备教育功能;具备治愈功能。
社区新邻里关系的积极面是常有抗争、矛盾发生的冷漠型社区,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去争取发声的渠道,往往导致社区的消极面;社区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要靠每一位参与者的交流学习相互成长从而创造出来的;声望系统则是指对社区贡献较多的居住者应该具备声望,此声望与其是否有权势有财力有能力没有关系,而是独立于行政系统、市场系统的另一套系统,对社区贡献多、认识的居民多、名声好的居民,在社区内具有影响力,此为社区声望系统。社区需要具备教育功能,且是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功能。孩子们在社区里接触到的人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而孩子在价值观形成时期,居住的环境奠定了其成长后对社会的感知能力;成年人在社区里只要产生相互的交流,那么学习就自然而然发生了;从学校毕业踏人社会的新年轻人如果有社区的力量支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就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期,更好地融入社会;老年人在社区里相互交流则是倾诉缓解压力、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地方。治愈功能则是不管遇到什么事,回到社区都有人可以倾诉,都有人理解你,生病遇到困难的时候邻居们帮助你,社区真的可以有治愈功能。利用社区共享空间的营造,将四种功能相关的社群加以激活和串联。从量变开始质变,触发蝴蝶效应,推动社区新邻里关系的发展。
历来的关系变革,其发端都不是某种具体形式,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产生需求,需求推动新关系的建立。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的六边形理论,用一句话概括为:搭建社区宣传平台,吸引有主动参与意愿的居住者,从而挖掘出社区种子并加以保护;以社区种子引导和培育社区社群,实现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形成社区内人和人之间的非正式邻里关系的建立;基于社区可用公共空间盘活社区各类资源,打造社区活力聚集地,建立社区新邻里文化。
边莉君,社区实务践行者,自2014年介入六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去进行社区实务操作,尝试在不同的区域探索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的可能性和规律性,致力于践行中国本土的社区新邻里关系的建造模式探索和创新。
前言社区新邻里关系1
章社区系统之美1
节社区意识之美2
第二节杜区自组织之美6
第三节社区协同之美11
第二章社区团队模式15
节成立在地工作团队76
第二节工作原则和机制28
第三章搭建社区信息平台37
节梳理在地擅用的信息渠道37
第二节确保信息到达的执行人员40
第三节分析居住者获取信息的习惯46
第四节一个沉淀工具+点状密集式传播48
第五节案例:无锡L社区/郑州Z社区/无锡T社区/51
……
后记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