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是我国汉代集大成的经学家。他遍注群经,兼采今、古文,择善而从,加以己见,从而结束了经学内部长期纷争的局面,使经学进入一个“小统一时代”。郑玄经注完整保存下来的有《毛诗传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三部礼书的注,后人合称“三礼注”。
在整理郑玄遗著和编写志的过程中,作者对郑玄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撰写了有关研究郑玄的论文20多篇。这些论文分别发表在《齐鲁晚报》《历史文献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人文与自然》《高密人文自然遗产》等报纸杂志上,今将这些论文择其要者,汇为一集,以便研究郑玄的学者参考。
自孔子删定六经、汉武帝时确立儒术独尊地位,儒家学说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而作为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在两汉时就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周予同先生在为皮锡瑞《经学历史》所写的出版《序言》中,把经学研究归纳为“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三大派别,汉代就占了两大派,可见两汉经学发展之盛。学界历来都很重视对两汉经学及其代表人物生平思想的研究,整理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著作,但对集汉代经学之大成的郑玄却研究较少。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耿天勤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此,曾发表有关论文多篇,并有郑玄《周礼注》点校、《郑玄志》、《郑玄研究资料汇编》等书出版。最近,《郑玄志》又修订再版,影响较大,得到好评,实在是可喜可贺。
要想了解郑玄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必须要先弄清楚两汉经学的发展情况与今古文之争。秦始皇焚书和楚汉战争,使六经典籍毁坏殆尽。西汉初年搜求儒学经典,一种方法是靠故秦博士或官吏至汉初尚在者,如伏生、浮丘伯、叔孙通、张苍等人,凭记忆进行口头传授,将这种口授经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即为“今文经”,依此系统在社会上授受使用的经学就是今文经学。第二种是在民间还有一部分秘藏的典籍未被秦火、战争毁坏,这时候有的被识书者征求出来,有的为藏者主动献给官府。这些旧藏,是用过去的古文大篆写成的,由此被称为“古文经”;以古文经授受使用的经学,便叫古文经学。汉武帝时设立的五经博士,以至宣、元时期到东汉初年陆续分增的十四博士,都是今文博士。古文经书应该是在孝惠帝四年(前191)废除“携书律”之后才敢于现世的。其陆续出现的主要有河间献王刘德搜求的先秦旧书,鲁恭王刘馀坏孔宅旧壁得到的汉前典籍,以及他人所秘藏的《礼古经》《左氏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等。西汉末年,刘歆痛斥今文说经的种种弊端,倡导古文经学,欲将其立于学官,遭到今文学派的激烈反对。孔子删定的六经,最原始的应该只有一个本子。今、古文经的差别从形式上看,也就是书写文字和来源渠道的不同。即使同为今文经或古文经,由于不同人的传抄授受,也会出现文字或内容上的差异。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只要用当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的办法,来一次古籍整理,将每一种经书都统一出一个通行的本子来,问题也就解决了,断不会发生什么今古文之争。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是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导致了这次经学发展史上的大分野,造成了两汉经学的根本对立,其分歧论争贯穿于中国经学发展的全部历史,双方势如水火之不能相容。苟悦在《申鉴·时政篇》中说道:“仲尼作经,本一而已,古今文不同,而皆自谓真本经。古今先师,义一而已,异家别说不同,而皆自谓古今。”原来今古文经两派的最大分歧不是在形式上,而是由于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对经文进行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造成了“异家别说”。
耿天勤,男,生于1942年7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人。中共党员。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山东高密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会特邀顾问。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68年分配至吉林省冶金工业局夹皮沟金矿,曾任矿中学教师、教导主任、团总支书记;1974年调至矿党委组织科,曾任干部管理员、副科长、代理科长。1979年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参与主编或编写上述有关学科教材,主编《郑玄志》《左丘明志》,著有《四部名著述要》《郑玄研究资料汇编》《战国策选译》,点校《周礼注》《晒书堂集》,有合著《中国吏部研究》《史苑胜览》《中华民族英雄》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目 录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中国古代杰出的文献学家郑玄
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学教育家郑玄
东汉杰出的法律注解家郑玄
论郑玄的学术成就
郑学的产生与汉末经学的统一
郑玄今存四部经注
郑玄的《六艺论》
郑玄的《尚书》学
郑玄注《孝经》考辨
郑玄散佚经注及辑佚
郑玄杂著略说
郑玄的纬书注
郑玄与何休的论战
郑玄驳许慎《五经异义》
论郑玄的政治思想及其成因
郑玄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郑玄遗迹觅踪
《郑志》与《郑记》
辑郑玄遗著的丛书
张舜徽先生对郑玄和“郑学”研究的成就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