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用生命写作
苏历铭
1985年秋天,我是在北京东长安街某政府机关的集体宿舍第一次见到徐翼的,那时她是在《人民公安报》实习的大学生,特别喜欢我的挚友杨锦,当时似乎没有明确恋爱关系,但看上去已经是今生注定的姻缘。朋友间聚会经常谈到文学写作,徐翼从来没有主动参与进来,而是远远地倾听和观察,现在想想我们过于自我,其实在所谓的文学圈之外仍有众多的人在思考、在写作,低调、独立、朴素而又坚持安静写作的徐翼就是最好的明证。
本书中收录徐翼不同时期的随笔,分为心路历程、管理心得、域外随笔、往事记忆和海外游记等部分,时间跨越三十年,从青春到中年,呈现出嬗变时代里一个知识女性敏锐、细腻、真挚的内心世界。对我而言,读徐翼的随笔并没有任何陌生感;相反,从她的文字中,更能不断验证既往与现在的生活细节和生命体验。
一直以来,徐翼从来没有强调自己的作家身份,而是以一个谦卑的写作者来书写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她的文字是自然又清新的,没有故作的高深和玄妙的技巧,朴实无华的叙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徐翼的随笔从来不是凭空想象,全部来自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善于从琐碎的平凡生活里发现美好的瞬间,从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里捕捉打动人心的故事,从自己与病共生的乐观抗争中展示热爱生命的坚强信念。我个人尤其喜欢往事记忆专辑,读她的《半生缘》《饥饿的往事》《最爱你的人》等随笔,总能触碰到自己柔软的内心。或许是身为同龄人的共同记忆,或许是徐翼无法复制的个人际遇,这些随笔总让我深切感受着生活中的爱与痛,生与死,伤感与欣喜,绝望与憧憬,阅读时常常会热泪盈眶。
徐翼是一位极具女性意识、现代意识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女性。大学毕业后她曾就职于《中国青年报》国际部,工作需要使她有机会行走于世界各地,我在日本筑波大学留学时曾与她在东京银座相见过,一晚上听她多角度谈论对日本的观感。她的足迹遍布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或许是工作上的便利,与众多游历者不同的是,她能看见我们走马观花时不容易见到的真实,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她的游记没有浮光掠影的风光描述,而是结合历史、人文和现实,穿透异文化的表层呈现个人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徐翼也曾当过《华夏时报》《商旅生活》《人民公安》等报刊的高管,撰写过大量的管理心得,这些文字让我意外,没有想到她并不是简单地做好本职工作,而是非常用心地总结管理上的经验,并变成生动又形象的文字。其实我所熟悉的徐翼并不是职场上的,而是生活里的徐翼,从这部分的随笔中,让我从另外的角度重新认识她,温文尔雅的背后始终有一个强大而又正能量的灵魂。她提倡快乐和同理心,强调学会清零和剩者为王,对我们司空见惯的常识重新进行耳目一新的诠释。貌似心灵鸡汤,却和徐翼一贯的积极生活态度是一脉相承的,本来她就是一位积极进取的知识女性,身上很难见到任何消极情绪,她和她的文字永远都是一束光。
数年前,徐翼因为要动一个手术,血常规检查出现异常,不得不做了骨髓穿刺。医生没有隐瞒,直言她患的是属于世界难题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治愈,只能通过治疗来干预,通过增强身体免疫力来提高脊髓产生血小板的能力。尽管因为凝血功能极差随时面临内出血的危险,全身经常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的淤血乌青,有时还会出其不意地流鼻血不止,徐翼最终没有被可怕的病情吓倒,相反更重视科学的生活方式,认清与病共生的现实,用积极的战胜病魔的信念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不断谱写自己生命的新篇章。
徐翼让我想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我敬佩她的坚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乐观精神。同时我又想到作家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给予众人最大的精神馈赠。我不敢探问,徐翼因为生病或许有着同样的感受,但她并没有被疾病打败,和他们一样,用身体追逐思想,用生命拥抱生活,构建超越常人生与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