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以前所罕见的丰富细节探讨了1941年夏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穿过苏联中部攻往莫斯科的进军,并且简要介绍了莫斯科战役和1942年年初的冬季战事。作者广泛吸取数百名德军老兵的回忆、战地日记和信件,结合大量官方档案资料,对希特勒在1941年6月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书中不仅生动讲述了基层官兵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的战斗经历,而且详细讨论了 “巴巴罗萨”计划的致命缺陷和对苏闪击失败的深层原因。此外,作者大胆地研究了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比如东线德军对苏联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以及交战双方对战争法、俘虏、医护人员的态度,等等。本书无论是在视角和观点方面,还是在详尽程度上,都堪称超越前人之作。
“1941年战局是希特勒1940年12月18日相关作战方案的结果,整个战争后续进程的战略和军事政策悉数建立在该方案的基础上,但这份方案已经宣告失败。”(装甲兵上将瓦尔特·K. 内林,《德国装甲兵史,1916—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的父亲这样写道。1941年6月22日灰蒙蒙的晨光中,也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派遣久经沙场的德国国防军入侵苏联那一天,他率领第18装甲师,会同另外250万德军将士跨过苏德边界,匆匆奔向未知而又悲惨的命运。
1941年是个决定命运的年份,那起重大事件发生60多年后的“最后时刻”, 一位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问世了。近十年来,他采访了大批前德国国防军成员(也就是自1941年6月起,作为侵苏士兵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询问他们的个人看法,聆听他们的个人经历,并且查阅了大量私人信件、日记和他们对相关经历的记录,而老兵们则心甘情愿地把这些资料交给他使用。
他们讲述了自己经历过的事件、境遇和状况,历历往事留存在这些普通德国军人的记忆中,他们当年被称作Landser(相当于1941—1945年美军士兵“GI”的称谓)。
这位作者和一群老兵赶赴俄罗斯,一同探访1941年的战场。他们甚至会见并结识了现在住在那里的居民。游历期间,这位作者落入一帮歹徒手中,全凭好运和德国老兵的帮助,他才得以全身而退。
这部著作向读者们呈现了意识形态斗争那令人难以置信的残酷性,这种斗争源自两种世界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是纳粹主义,另一方面是斯大林主义,双方的普通士兵在意识形态冲突的背景下展开无情的厮杀,有时甚至超越了人类的底线。
1945年以后,阿尔及利亚、中南半岛,特别是越南爆发了更多与之类似的无情战斗。时至今日,伊拉克和阿富汗依然如此。这些战斗造成了更多的流血牺牲,但是应该对此负责的政客们显然不会受到任何合乎逻辑的影响。
作者力图通过查阅大量保留至今的中央集团军群参战官兵(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将领)的私人记录、官方文件和其他书面遗存,探讨战场上的军人普遍存在的情绪,并把它传达给读者。书中描绘的不是傲慢之师或 “传教军队”的肖像,而是关于服从、勇气、英勇无畏、恪尽职守(哪怕职责与个人信念相反)的画卷。
作者讲述了很多骇人听闻的细节,以此展现东线德军士兵承受的身心压力。更确切地说,士兵们面对的是一种过分要求,许多情况下,这种要求导致普通人的内心不堪重负。作者还描述了他们出色的纪律,以及个人乃至各部队展现出的非凡毅力,尽管面对坚决而又勇敢的对手时,愤怒感和复仇欲可能让他们跨过这些界限。
俄罗斯的乡村广袤、空阔、气候恶劣,但民众淳朴而宽容,德国军人对此既难以想象,又充满好奇和同情。一些民众甚至对德国军人表现出强烈的友善,至少在有组织的游击战引发暴行,希特勒及德军领导层强制推行灭绝政策前是这样——这些行径逐渐把俄国民众推向了德国军队的对立面。
不过这幅“战斗全景画”的作者眼界开阔,远远超越了双方士兵遭遇的所有境况,他构设起相关事件的一个总体框架,从而提供了一份近乎新闻报道的记述,将个人经历升华为更为宏观的政治和战略态势。可以说,这些记述以一种按时间推移的效应呈现,一方面源自柏林、莫斯科、伦敦和华盛顿的当前报告,另一方面则出自各军事指挥部,例如希特勒设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便于读者全方位地认识、理解相关事件,进而评估其原因和结果。
同时,军事专家和历史学家会看到大量经过证实的资料,它们都是这部著作极高学术质量的有力证明。
作者力图超越意识形态,超越那段历史带给世界的偏见、仇恨和清算,为当年那些前线将士建立一座纪念碑。实际上,这些人只是做了德国和苏联政府命令他们做的、他们不得不去做的事。
献给在东线为祖国而战的将士们!
献给所有军人!
克里斯托夫·内林
德国埃森市
2012年3月
【译者:小小冰人】
深度二战迷,自由翻译者,从事二战史著作的翻译工作十余年,为中国读者带来超过30部译著。由他执笔翻译的作品包括《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等。
出版说明
序 言
前 言
致 谢
引 言
第一章 初期策划和准备(1940年7—12月)
第二章 火车、飞机、卡车和马匹:进攻集结(1941年1—5月)
第三章 对手一:德国国防军的状况
第四章 对手二:红军的状况
第五章 战争前夕:对苏战局的最后准备(1941年5—6月)
第六章 “巴巴罗萨”启动:中央集团军群投入战争(1941年6月22日,周日)
第七章 进军I:边境交战(别洛斯托克—明斯克合围战)(1941年6月23日—7月9日)
第八章 德国士兵在东线的初期经历——装甲兵、步兵和空军
第九章 东线的文化碰撞与战争犯罪
第十章 进军II:斯摩棱斯克合围战&转入阵地战(1941年7月15日—8月5日)
第十一章 “巴巴罗萨”失败——东部闪电战的崩溃(1941年8—12月)
附录一 中央集团军群战斗序列(1941年6月21日)
附录二 第292步兵师的编制、人员、武器和装备(1941年6月21日)
附录三 中央集团军群战斗序列中各装甲师的坦克力量(1941年6月21日)
附录四 苏联西方面军战斗序列(1941年6月22日)
附录五 德国士兵对苏制武器的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