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是我的家乡,这是一块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热土。早在春秋时期,汲地的民歌民谣就已盛行乡里,不少内容被收入《诗经·卫风》。汉代汲令崔缓的诗,宋代贺铸的词,元代王恽的诗文,明代毛麟之的随笔,清代李中节的散曲,民国李时灿的散文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彩的一笔,成为经久不衰的传诵经典。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人文传统和文化基因的遗传,随着社会的不步而越发显得得天独厚,赋诗作文更加蔚然成风,并涌现出像刘知侠、尹雪曼等一批文学大家。我们都是喝卫河水长大的,对家乡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虽说我不是经常回卫辉,但我一直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也在注视着卫辉的文化生态。这些年卫辉的文学创作势头依然很旺,一大批文学新人在茁壮成长,创作队伍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而在这拨人当中,的散文写作尤为引人注目。
是我的学生。我们两家过去都在桥北街住,都以门前那棵的大槐树而自豪。和我大儿子晓蒙是同学,他经常到家里来玩,打小就给我留下很懂事的印象。他中学毕业后,先是在县教育局工作,喜欢看书,时常到我那儿借书看,从那时起他就悄悄地搞起了创作,不光写诗,也写小说和散文。我那个时候已经调离卫辉,不经常回来,但每次一回家是把自己
写的东西章纷我看,我提出修改意见后他再回去重写,常执着。后来他调
到了市委宜传部新间料,转向写通讯报道,写报告文学,又历练了他的政治
教感,人也更加成熟,当时在国内各大报刊上经常能见到他发表的文章。再
后来,他又调到市局办公室,里里外外更是得心应手,不久便与人合著
了《警魂》一书,反响很大。这些年我是看着他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无论
环境如何改变,无论工作再苦再累,他始终是干一行爱一行,更难能可贵的
是不忘初心,笔耕不额。他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即使走岗位以
后也是同样如此。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他把读书写作当成的休息
方式,当别人都在喝酒打牌的时侯,他却在灯下伏案爬格,他的文章大都是
然夜熬出来的,属于名副其实的“夜余作家”。有时当他从创作的亢奋和疲
惫中拾起头,天已经大亮了,他简单地吃口饭,擦把脸,又投入到繁忙的工
作之中。也可能与他的工作性质有关吧,我注意到,他在这个时候开始以写
散文为主了,其间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血
肉丰满的“草根”人物形象,他也因此当选为新乡市作协,这为古城
卫辉赢得了很大的荣誉。
我这辈子主要跟诗歌打交道,散文写得不是太多,但我喜欢看。不少
人觉得散文门槛低,谁都可以抬手一试,其实不然。依我的经验,真要把
散文写好写美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它不光要求作者要有深厚的力
和真挚的情感,还要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和精神指向上的领悟。我所看好
的散文品质,重在风骨,重在思想。有没有真情实感的灌注,有没有精神
气质,是区分文章品位的重要尺度。就像人一样,一旦没有了精气神,无
异于行尸走肉。看来是深谙其中三昧的,他的散文看似信手拈来,实
则是他至真性情的真实流露,感情炽热、饱满又不哗众取宠,语言质朴、
内敛又有所节制,他只想把亲人的事说给亲人,把朋友的事说给朋友,把
自己的事说给自己。因为这些人和事都曾出现在他的生活里,都曾有力地
撞击过他,并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痕迹。他在写作的时候就像在跟朋友
常突、验之置震、无前无策、不少作晶器至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像是一今防部在污互等儿、随的是领普通的食材,却为读者烹任出可口的味建。除了美有就的艺术感觉和新异地着待事物的眼光之外,还非信
含受远证聚童点调试到好民生同题的关注上,有意识地将笔端延伸到社会生墨、让生适中送小人物走上大舞台,且叙述凝练,人物传神,内蕴丰室、室现了其换室的创作个性。与那种居高站下的审视不同,在对人一金运的体察汉及精神层面的深入开捆上是真诚而独到的,也是典型意义。是《自己打造版碱》中的老顺,《兄弟走好》中的金福生,《一人预三)宁的王常反,还是《“忘年交”老赵》中的赵云林,以及《“圣”起海法》《“神话”的主人》《是是非非说会亮》《志广,你听》,等等,主三这些人物约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脸上的表情和题三云泪花,与其说他是在解读生活,不如说是在拷问自己的灵魂。读之参文享,我们的心美会随之净化,思想会随之升华,泪水会随之流消。这二人部不是分运的完几,都没有查根错节的社会背景,但他们有情义,云一经、有重产,有担当,为了不给社会和组织增添负担,他们勒紧展号,交紊牙关,一点一滴地在挤压着自身的能量,着通劳动者身上那行生活的信念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走出大山的袭春亮》是散文作品中的一篇力作,文章发表后国内多家报刊转载,热心的读者争相传阅,这为他带来了不小的声誉知道,文学是负有时代使命的,那么,怎祥才能站在精神的高度,既告诉人们一个富而思源、境界高远的主人公,让读者感到真实可敬,又能让轰春亮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赋予人们更多的启示意义,这是他下笔之前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虽然他也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了主人公多灾多难的童年,创业之初的艰辛,以及他致富后所做出的“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叫富”的惊人壮举,但更为出彩的是,他深刻地呈现
出了主人公是在用一种与时程相吻合的“装寨模式”和“装春亮效应”,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求解”的赤子情怀,并向全社会提出了治理农村基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村干部这样一个大命题。这就使其作品具备了题旨显豁、充满思辨张力的镜像品质,让人读后遐想万墙,思接千里。
就艺术风格而言,散文写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叙述对象不同,他的套路和节奏也不同。《别了,顺城关》是写景的,他乎诗一般的语言和不无浪漫的色彩,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小渔村的生存、消亡乃至新生。文中的情与景是交融的,心与物是默契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这些都构成了其作品耐读耐嚼的元素。《夜访“梅花山庄”》在这方面也具有代表性,他同样在景物的描写上花了不少心思。既不太实,又不太虚,心随景动,情随景生,既有悠远的神思,又有旷达的意境,室内有梅,户外有花,月下有树,小溪有水,读者不知不觉便跟着他跌入了世外桃源。
散文大都水到而渠成,自然而紧凑,很便于阅读。他以思想容量见长,很有代入感。读他的文章,会有一种归乡的喜悦,思绪会随着他的文字渐行渐远,直到停泊在那棵大槐树下。他笔下的那些人括场景,有的我熟悉,有的不熟悉,无不承载着我的乡愁,这也正是我要向读者朋友推荐这些文章的原因。
的《草根情愫》一书,既是他一段路程的回眸,也是他新征程的起点。期待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更上层楼。同时我也坚信,凭着他对生活真诚的爱,对世情敏感的心,对文化的坚守与勤奋,他一定会为家乡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王绶青
2018年1月于郑州
张新平,1963年生于河南卫辉。河南省作协会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多家报刊发表散文作品多篇,出版有作品《警魂》。现供职于新乡市局交警支队。
辑一青春无悔
走出大山的裴春亮
情系卫辉话卫河
初识侯老
神交老吴十七年
赤子心语
他就是伟人
太行学子竞风流
他的梦想是将军
四十五年寻“亲”记
他乡遇故友
穷小子的华丽转身
追梦人
陈红妹
辑二岁月如歌
奇闻遐想
别了,顺城关
“澡爷”侃天
猪槽船女儿国
一曲挽歌祈献民
结巴老雍
传奇宝宝
村医王长利
侃侃李跃红
夜访“梅花山庄”
老同学张松
女劳模带着感恩之心悄然逝去
人生难解
辑三亲情永恒
游子圆梦
母亲老了
难忘姑妈
父亲与儿子
母爱永恒
家有男儿初长成
早餐
姑父葬礼后的感悟
孙儿初来乍到
大年初一的泪
情人节的五十一朵玫瑰
辑四警察故事
“宋老梗”小传
“贼王”与局长
从肇事者到人犯
“摧花恶魔”雪夜就擒
破译界碑沟之谜
文化名城话文明
名叫“拐子”的小狗
泄露“天机”
一封信引发的思考
跋一有哥若邻
跋二说说张和他的散文
后记
走出大山的裴春亮
天底下的是山,
比山还高的是天,
比天更高的是人的境界。
——题记
据说,在远古洪荒时代,咆哮而凶猛的黄河经常被阻塞在龙门,造成灾难,幸有大禹疏而导之,才使幸福生存下来。其实,早在大禹之前,就有一个强悍的部落,一直在与经久不息的洪水不屈不挠地搏斗着,这个部落的首领叫共工,他才真正是我国第一个治水的英雄。不同的是,共工采取的是堵的办法,没能解决水的正常出路,所以他失败了。但后人正是借鉴了他的失败,才最终走。
这个部落就居住在地处中原北部山区的辉县(也为共城),共工治水与天斗与地斗服输的精神,成为辉县无不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千来,这些共工氏的后裔与穷山恶水的顽强抗争从未停止过,这种薪火相传的品质也使得一代代太行儿女穷且弥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辉县干得好》的纪录片一炮打响,辉县重整河山的壮举,更成为无数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英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