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别出心裁,确定了19个美国刑事司法中*有争议的课题,并对那些课题分别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论文,使其相互对立,展现了美国法律界在这些课题上的争鸣与思辨。或许,在法律问题的研究上,重要的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展现多元化的逻辑、思维和价值观,这会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引导研究者多思考制度背后的复杂制约因素。由此,法学研究才有可能走向繁荣,成为一个具有“源头活水”的思想市场。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绪言
本书囊括刑事司法核心争点之各方激辩。入选之问题,皆与“刑事正义”或“刑事司法”关系紧密,且至今尚无定论。对每一争点,作者皆遴选*具说服力之正反意见。倘若读者诸君研读再三后,依然无法作出孰是孰非之定论,当比塞翁失马。如果对某一问题虽早有定见,但阅读相关论争后立场出现动摇,也算收之桑榆。假设领悟正反论点后发现二者均言之凿凿、深入浅出,实属善莫大焉。
相关争论涵盖了刑事司法领域中跨度极广的问题谱系,从警察执法程序与方法等基本问题开始:重点考察专业警务活动中“自主决定权”(Discretion)的作用,以及欺诈侦查手段在警方调查活动中的适用。接下来讨论的,便是刑事司法中被害人地位这一至今仍聚讼纷纷的问题,进而,相关各方转而关注与刑事审判及犯罪嫌疑人相关的争议问题:诉辩交易的普遍适用、监所线人的泛滥、陪审员遴选与“陪审否弃权”(Jury-nullification)。之后的一系列争论,主要涉及业已定谳的犯罪人处遇:恢复性模式抑或报应性模式,“羞辱刑”(Shaming Punishments),法定*低刑,针对累犯的“选择性监禁”(Selective Incapacitation)[如“三振出局法”(the Three Strikes laws)],超级安防监狱及对囚犯的单独关押,囚犯权利、性犯罪人的登记要求(此类登记的社会公开)以及死刑。青少年司法问题,成为随后两轮激辩的焦点。*后的争论,围绕《爱国者法案》(the Patriot Act)展开。大部分辩题之间关系密切,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例如,围绕羞辱刑、超级安防监狱及囚犯权利展开的激辩,在很大程度上息息相关。
本书让读者们有机会透过当代刑事司法名家的学术成果来研究题材广泛的现实问题。尽管各方激辩的问题之间存在内部联系,但每个辩题都可独立成章,从而确保读者各取所需,按照适合自己的顺序加以研究,丰富的辩题为不同的课程设计与研究兴趣提供了选择可能。本书的另一妙用在于帮助论文写作:仔细研究围绕刑事司法关键问题出现的相关正反论点,然后评论何者更具说服力,进而挖掘其在深入研究刑事司法基本问题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原因。选读文章皆出自当代名家之手,体例明晰,易于学生理解,且内容平实,颇具可读性。
对于为本书提供帮助、匡词济语的多方人士,在此谨致谢忱。首先,感谢扬斯敦州立大学(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YSU)的各位同侪,从他们那里收获的真知灼见及有益参考,激励相关反思不断深入。这所大学的莘莘学子,也为本书贡献了热情鼓励与独到见解。得益于编者所在院系行政主管琼·贝文(Joan Bevan)的鼎力相助,一切工作才会进行得如此顺畅,她的工作效率之高,似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学生助理汉娜·德泰克(Hannah Detec)可圈可点的帮助下,很多问题在编者意识到之前,便被贝文女士化于无形。扬斯敦州立大学图书馆诸君在查询语焉不详的参考文献与未正常索引的图书档案方面的表现,可谓专业。同时,需要感谢拨冗审阅文稿的各位方家:莱德伍兹学院(College of the Redwoods)的盖里·索克罗(Gary A.Sokolow)、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的拉里·般驰(Larry L.Bench)、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的安东尼·裴格洛(Anthony A.Peguero)、圣母学院(Marist College)的金·马力诺(Kim M.Marino)、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杰弗里·莱恩·亚特斯(Jeffrey Lane Yates)、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的肖娜·科里瑞(Shawna Cleary)、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的斯蒂芬·威尔逊(Stephen R.Wilson)、福特海斯州立大学(Fort Hays State University)的马萨·琼斯(Martha J.Jones)、密苏里州立大学(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的麦克·卡里(Mike Carlie)、坦帕大学(University of Tampa)的苏珊·布林克雷(Susan F.Brinkley)、路易斯维尔大学(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的里安·舒罗德(Ryan Schroeder)、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的路易斯·赛琳娜(Luis Salinas)、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的特丽娜·霍普(Trina L.Hope)以及埃丁伯勒大学(Edinboro University)的肯·艾格博(Ken A.Egbo)。很多挚友慨然提出意见建议,让编者对于相关问题各个面向的理解得以逐步深入,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包括弗莱德·亚历山大(Fred Alexander)、拿沃·安玛尔(Nawal Ammar)、卢克·卢卡斯(Luke Lucas)、克里斯·莱沃(Chris Raver)、杰克·莱沃(Jack Raver)、利亚·鲁丹(Lia Ruttan)以及劳伦·施罗德(Lauren Schroeder)。本书责编,皮尔森教育出版公司(Pearson Education,Inc)的达夫·莱皮托(Dave Repetto)以及蒂姆·佩顿(Tim Peyton),一直给予作者支持、指导、鞭策及促动,古道热肠,堪称做到了编辑的极致。亦感谢为本书克服重重困难*终出版保驾护航的卡维萨·库迪坎(Kavitha Kuttikan)。*后,感谢殊为亏欠的家人——玛丽(Mary)、拉塞尔(Russell)以及亚当(Adam)——给予作者的内心欢愉与长久支持。
[美]布鲁斯·N.沃勒(Bruce N.Waller)
扬斯敦州立大学(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教授,1979年毕业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进行哲学及宗教问题研究,并因精研“自由意志”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享有盛誉,著作等身。
译者:李立丰
男,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美国麦克乔治法学院LLM,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大连海事大学兼职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客员教授。
目录
激辩之一警察是否有权自主执法?001
选择执法与依法治国 / 约翰·克雷尼格006
反对警方自主行权:兼与约翰·克雷尼格商榷 / 杰弗里·雷曼018
激辩之二调查取证过程中是否可以设置警察陷阱?033
欺诈、假象与哄骗:警方调查时的虚假陈述 / 克里斯托弗·斯洛博金038
自欺欺人 / 玛格丽特·派瑞斯057
激辩之三美国宪法是否应当增设保护被害人权益的修正案?071
被害人权利保护宪法修正案及其两大绝佳优势 / 史蒂文·忒斯特076
被害人与报仇雪恨:为什么被害人权利修正案是潘多拉的魔盒 / 布鲁斯·莎普里奥086
激辩之四是否应当停止使用监所线人制度?105
告密 / 比尔·麦克罗姆110
告密 / 埃里克·斯特灵格114
激辩之五诉辩交易是否属于刑事案件之合法解决进路?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