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逻辑与会话”和“语义学与形而上学探究”两大部分。*部分是格莱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做讲座的整理稿,包括七篇文章。该部分评述了众多哲学家研究语词的意义及使用的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为核心的会话隐含理论,并从各个侧面论证了该理论的合理性。第二部分收录了格莱斯1946年至1988年间的十二篇文章。前十一篇涵盖常识、概念分析、确实性、分析与综合命题、意义问题、描述语及其预设、知觉因果论、形而上学、哲学末世论等哲学论题;*后一篇《回顾性结语》对全书进行了梳理,从八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所论诸多问题的看法。
适读人群 :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等的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习者 格莱斯著名语言哲学论著,当代语用学研究基石之作。
保罗·格莱斯(1913-1988),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提出了“会话隐含理论”“会话合作原则”等著名理论。1931年人牛津大学学习哲学,1938年开始在圣约翰学院担任讲师,第二年升任研究员。1967年春,应邀到哈佛大学做威廉·詹姆斯讲座,该讲座奠定了当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同年秋,应聘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哲学教授。
姜望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1971年至1974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77年留学英国,1980年获利兹大学语言学硕士。此后,除了1989年、1991年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笔译,一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及后来的英语系、外国语学院任教。
杜世洪,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三部,散文集一部;曾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精品课程“语言学导论”主讲人之一。
前言
第一部分 逻辑与会话(1967,1987)
1 绪论
2 逻辑与会话
3 逻辑与会话再议
4 直陈条件句
5 说话人意义和意图
6 说话人意义、句子意义、词语意义
7 隐含模型
第二部分 语义学与形而上学探究
8 常识与怀疑论(约1946-1950)
9 穆尔与哲学家悖论(约1953-1958)
10 战后的牛津哲学 (1958)
11 概念分析与哲学的范围(1987)
12 笛卡尔论清晰明显的知觉(1966)
13 为一个教条辩护(与P.F.斯特劳森合著,1956)
14 意义(1948,1957)
15 知觉因果论(1961)
16 关于感觉的评论(1962)
17 预设与会话隐含(1970,1977)
18 意义再探(1976,1980)
19 形而上学、哲学末世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1988)
回顾性结语(1987)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