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是國内唯一全面展現徽州文化的歷史文化類專題博物館,係第二批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基地、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其前身爲1963年成立的徽州地區博物館,隷屬於徽州地區文化局,原館址設在屯溪老街,1978年徽州地區展覽館并入。1987年,黄山市成立,徽州地區博物館更名爲黄山市博物館,同年遷入屯溪區徽山路24號塢山脚下。黄山市博物館係地方綜合性博物館,隷屬於黄山市文化局。2008年1月8日,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成立,新館位於黄山市屯溪區(機場)迎賓大道50號,原黄山市博物館和黄山市文物商店成建制并入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2008年5月28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復函,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館更名爲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徽博”)館藏較爲豐富,收藏各類文物藏品近10萬件,其中一級文物34件(套)、二級文物139件(套)、三級文物3913件(套),館藏總量位居全省博物館系統第二位,僅次於安徽博物院。歙硯、徽墨、徽州三雕、新安書畫、徽州文獻是館内的特色藏品。
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館員前赴後繼,爲搜集、整理和保護珍貴文獻典籍嘔心瀝血,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館藏體系,并基本完成了館藏古籍的簡單編目。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啓動以來,徽博積極開展古籍保護工作。2011年啓動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後,爲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徽博從人力、財力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從館内各部門先後抽調6名館員投入普查,派人參加古籍普查培訓,購置單反相機、計算機、硬盤等器材設備。2012年至2016年,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在安徽省圖書館和安徽省古籍保護中心的關心和支持下,徽博古籍普查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特别是結合“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願服務行動”活動,自2016年7月22日起,來自安徽大學和安徽師範大學兩所高校的20名志願者,每周6天、每天8個多小時堅持在徽博文物庫房,至8月21日,僅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7412册古籍的普查登記任務,人均完成任務量300餘册。隨後,又用時近半年,經過認真核對、反復修訂,普查終得基本完成。其間,普查人員終日埋首於故紙飛塵之中,逐部逐册過手、過眼、過心,力求反映館藏古籍真貌。系統深入的整理,是本館摸清家底的重大階段性成果,爲館藏古籍的研究、出版、修護、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普查整理,全面掌握了古籍的破損程度和病害種類,爲今後的古籍修復和保護提供了準確的依據。
本書的出版便是此次古籍普查工作的成果之一,也是古籍保護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本書的出版,揭開了徽博藏書神秘的面紗,將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和瞭解徽博古籍文獻的收藏情况,同時能够進一步提升安徽省整體的古籍保護、整理與研究水平,讓藏書更好地服務於學术研究、服務於文化傳承傳播、服務於新時代經濟社會建設。我們也期待着更多的學者能够到館中“識寶”,讓珍藏幾百年的書籍能够盡其所用。我們的目標就是儘可能地讓藏與用兩全其美。
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通過對題名卷數、著者、版本、存卷等項目的著录,對館藏6675部33395册古籍首次進行了系統、全面揭示,彰顯濃郁的特色:
一是數量較大、種類齊全:館藏古籍3萬餘册,其中善本5630册。館藏古籍涵蓋經、史、子、集等各類,尤以史部爲最,在已經整理的古籍圖書中徽州文獻有558部。計有經部29部、史部209部、子部158部、集部162部。徽州素有修志的傳統,自宋羅願修《新安志》始,徽州各縣修志蔚然成風,尤其是明清兩朝,幾乎每朝都修志。館藏有各種方志108種,包括《新安志》、《徽州府志》、徽州一府六縣各種版本的縣志、《黄山志》、《齊雲山志》,以及一些鄉志、村志。
二是内容廣泛、地域特徵顯著:館藏古籍涉及面廣,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歷史、醫學、藝术、宗教、科技等學科門類,并富有濃厚的徽州地域特色,主要有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家譜,祖籍或客籍徽州官員學人或地方名士藏書、著述和詩文集等,是研究徽州文化的資料寶庫。
三是保存較好、價值頗高:館藏絶大多數典籍保存基本完好,作爲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地反映了宋元尤其是明清以來徽州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構成了館藏古籍的核心體系,也是研究徽州等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依據,學术價值和文物價值頗高。2009年,館藏明刻《新刊名教真傳拳勢體式》二卷《棍棒體式》一卷《新刊武學至寶射法捷要》一卷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2010年,館藏明余瑗纂修、明正德三年(1509)刻《泗水余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明許世昭等纂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刻《新安許氏統宗世譜》不分卷,明許可復纂修、明隆慶三年(1569)刻《續修新安歙北許村許氏東支世譜》九卷,明黄應榜等纂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左田黃氏孟宗譜》七卷,明梁袠篆刻并輯、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鈐印本《印雋》四卷等五部古籍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2013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首次正式向社會公布古籍普查重要發現,認爲徽博在《國家珍貴古籍名録》評審中入選六部古籍,館藏多爲早期家譜,頗具地方特色。2015年,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考工記》二卷、清抄本《古雪精舍書鈔》不分卷、明嘉靖刻本《朱氏統宗世譜》不分卷、明嘉靖刻崇禎祁門樸墅精舍增刻石山醫案八種本《針灸問對》三卷、明嘉靖刻汪石山醫書七種本《痘治理辨》一卷附方一卷、明嘉靖刻崇禎祁門樸墅精舍增刻石山醫案八種本《推求師意》二卷、明萬曆十二年(1584)明雅堂刻十三年(1585)增刻《新刻一鴻簡捷便覽演算法》四卷、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鈐印本《師古堂印譜》五卷附《説印》一卷等八部館藏古籍入選首批《安徽省珍貴古籍名録》。
“善藏仍須多讀,守舊還要謀新”,在今後的古籍工作中,我們將運用先進的經驗、技術,在古籍的庫藏保護修復、數字化、深度研究利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在本書出版之際,尤其要向給予我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古籍保護中心的關心、指導和支持,誠致謝意!
本書的成稿有賴於衆多同仁的通力合作,除了編委會的諸位成員,原館長陳琪爲古籍普查的順利開展做了大量的組織協調工作;衆位本館普查員如倪清華、姚文孫、姚國文、胡夢雲、黄志明、姚勇杰、程喬、劉順冉、胡國雲等以及20名大學生志願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凡此種種,不一一列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學識有限、編纂時間有限,本書肯定還存在某些欠缺和謬誤,敬請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