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研习录/中州问学丛刊》这些文章,写作时间的跨度不小,自硕士阶段直到如今;涉及对象的时间范围有些长,自先秦至明清皆有;同时,这些文章所关注的典籍图书不够精纯,也无甚规律;文章的写法和体例,亦没有固定的所谓“路数”。确定的共同点,大约是这些文章都不是专门研习《诗经》的成果,虽然有些篇章也牵涉《诗经》。而且,有些考察内容,基本是自身所了解的知识和经验的表现,可能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存在一定距离;甚至有些内容本身就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普通习作。
适读人群 :供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作者从硕士阶段,正式开始研习古典已有十多年。期间虽以《诗经》研究为主攻方向,参与、主持了一些项目,也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但总觉自己的研究未合自我的期许,有时甚至难契深衷。再加上生性懒散,心多旁骛,故常常游离于主线之外,胡乱读书和翻书,一来聊以驱遣来自主线方面的忧愁,二来亦可拓展眼界,兼收并蓄。至于侧应主线,有所论述,并不在最初的设定之内。不过,他作为出身中文的人,于此过程往往不能无感,又压抑不住发表议论和探究原委的冲动,竟至陆续“制造”出不少文章。
这些文章,写作时间的跨度不小,自作者硕士阶段直到如今;涉及对象的时间范围有些长,自先秦至明清皆有。
河南之地,古称中州。“中”者,谓其地在四方之中,亦谓华夏文明,根本在兹。此亦中原、中土、中国之“中”也。故商起乎东,周兴于西,皆宅兹中国,以御天下。
难之者曰:先哲不有云乎,“四方上下日宇,古往今来日宙”。时空无限,今人任择一点,皆可斟定为“中”,是则天下本无“中”,孰谓不然?况以现代眼光观之,各族类欲以世界文化中心自命者,皆难免偏隘之讥;而中华地广,习俗多异,艺学之道,各具风华,固不能齐于一者也。今有丛刊之创,名以“中州问学”,其义何在?
答云:“中”字古形,象立一帜在环中,谓有志于此,小子何敢?然中州厚土,生长圣贤,发育英雄,实华夏文明之渊薮;布德泽于四方,吹万类而有声,无以过也。敬邀贤达,会集同仁,承绪古德,以求日新,虽谓力薄,实有愿焉。
中州之学,源深流广,更仆难数。言其大者,烨烨生光。
河出图,洛出书,隐华夏之灵根。老聃默默,仲尼仆仆,建儒道之本义。孟轲见梁惠王也,日仁义而已矣。庄周于无何有乡,述逍遥为至乐。玄奘幼梵,发雄愿于万里;二程思精,垂道统于千祀。诗而能圣,杜子美用情深切;文以称雄,韩昌黎发义高迈。清明上河,图岂能尽;东京繁华,梦之不休。前贤往哲,或生于斯,或游于斯,焕乎其有文章;时彦来俊,或居境内,或栖海外,乐否共谈学问!
然后可言“问学”之旨。
吾人所谓“问学”,本乎《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之义。探究历史玄奥,抉发前人精义,光大华夏传统,固吾辈之责。
然又不尽于此。
问者,疑也。有疑乃有问,有问乃有学。灵均问天,子长叩史,所以可贵。故前贤可绍,非谓复述陈言;精义待发,必与时事相接。
惟清季民初以还,中外之交流日密,而相得之乐固存,龃龉之处亦多。因思学分东西,地判南北,而天道人心,洁净精微,自有潜通。由中国观世界、由世界观中国,近年学人颇措意于此,良有以也。
因兹发愿筹划“中州问学丛刊”。论其宗旨,欲置中州之学于世界史、人类史之视域,取资四方,融铸众学,考镜源流,执古求变,深思未来。亦以此心力,接续河洛学脉,催生当代中州学术文化流派。
谨诚邀宿学同规蓝图,共襄盛事。
是为序。
邵杰,男,1984年生,2013年博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家重点学科);2013-2016年,在郑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至今,任职于郑州大学文学院;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历年来参编《诗经集校集注集评》(15册丛书)等多种著作,在《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且参与多个*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曾先后多次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中州问学丛刊》总序刘志伟001
先秦两汉编
先秦“诗”的意涵变迁与“诗言志”的维度001
《周易˙咸卦》意蕴发微017
《列子》引《诗》的年代及其意义023
《楚辞》编纂体例“经传说”析论049
论王逸注次异于《楚辞章句》篇次080
《汉书˙艺文志》“诗赋别立”及“先赋后诗”探析092
《剧秦美新》作年及涉莽时事考论104
《剧秦美新》“帝典”论与汉新之际士人心态118
郑玄著述辑佚的回顾与展望149
魏晋南北朝编
“《文选》例主《诗》教”说辨正165
《诗》的隐显与《文选》“赋、诗、骚”的排序178
“骚”“七”兼体与《文选》之“由诗渐文”190
吴梅先生《文选》遗说辑考及课义发微205
论曹操《观沧海》中的生命意识226
“离合诗”的源流与兴衰233
唐宋编
李白《望庐山瀑布》绝句“伪作说”析论243
《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圆解252
《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为诸葛考256
“褰裳涉溱”与“独上兰舟”:《诗经》与宋词比较一则259
棒喝与打骂:禅宗与儒家教育方式之比较266
元明清编
关羽夜读《春秋》的文化渊源与价值构建273
略论《青楼韵语》的性质、成书与体例282
国图所藏《青楼韵语》明刻本考述289
马二先生非“迂儒”论313
从京剧《绿牡丹》故事戏谈戏曲文献的涵盖及其功用319
附编
《诗经异文汇考辨证》评介329
中华书局重印本《楚辞补注》点校补正335
《文选资料汇编˙赋类卷》评介349
论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的文献整理方法354
参考文献365
后记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