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孝经》是国内首部全方位解读西安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石台孝经的学术著作。
《石台孝经》在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政治理论下,从长安学的视角出发,全面解读石台孝经所昭示的玄宗时代;该书探讨了石台孝经群臣题名中的贰臣问题和石台孝经的形制问题;首次发现了儒家经义的视觉化实物表现及其在长安城市空间内的纪念碑性;考察了玄宗书法在唐代国家政治地理中的构建和象征意义;德礼再造视野下重读玄宗时代文的象征——《御注孝经》《唐六典》《大唐开元礼》《唐月令》四部经典;该书首次完整呈现唐玄宗《御注孝经》之开元本和天宝本;系统梳理御注三经的存世石刻和敦煌吐鲁番文书,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学术信息;对与唐玄宗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进行了阐释,融人物故事和文物古迹于一体。全书穿插使用古籍、诗歌,在保证学术论著的基础上,力求文字优美雅致;书中图版近百幅,既有实地考察的照片,也有新资料的使用,图文并茂,视觉丰富。
本书是王庆卫博士所写介绍西安碑林名碑石台孝经的文化旅游读本,向读者介绍碑林进口显著位置即碑亭下保存的盛唐名石的相关故事,其中涉及唐玄宗的人生经历,玄宗释读《孝经》的先后过程及所据文本,石台孝经之刊立过程及历史命运,碑刻所见与立碑有关人物的人生遭际(其中提到达奚殉墓志,为我读此方知),也述及《孝经》一书在唐代的传播及社会作用,玄宗同时所注《道德经》及《金刚经》之流传始末,更远些,则涉及《孝经》作者、成书与流传,唐代标志性纪念碑建立的意义,乃至玄宗陵墓秦陵的相关事实。可以说,这是一部以石台孝经为中心展开的专题著作,介于学术与普及之间,致力于向读者立体展示唐代文化雄盛多元、深邃高雅面貌的文化读物?先期读到,获益良多,嘱缀数言,不可遽辞。
熟悉唐史的读者都了解,有唐皇家自称为道家始祖老子(一说即李耳)的后裔,对老子极致尊崇,乃至有玄元皇帝之尊谥,而佛教更弥漫朝野,民间崇信者尤多。佛道隆替,此升彼降,前后改辙者有之,遽起灭佛者有之,然就总的趋势言,则可以三教并兴、文化多元概括之。唐玄宗之注三经,更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就玄宗之个人好恶,无疑将道教放在首位,当他掌控实权后,特别是他在整个开元时期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明昌盛的伟大时代之际,很清楚地认识到,革除高宗后期以来女主专政、任用佞幸、鼓励告密、重用酷吏等弊政,建立以皇帝为核心的皇家权威与官僚系统,选用贤俊,进黜有序,鼓励农耕,倡导多元,是国家走向强大文明的根本所在。史载有所谓《开元升平源》一书,借他与姚崇的对话,表达他努力有为的若干致力方向,虽属虚构,但概括得很好。所涉较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其中亲注三经,广颁郡县,就是有力手段之一。而三经中最重要的,还是《孝经注》。
《孝经》之作者,庆卫罗列了八种说法,比较倾向是出自秦前一位儒家后学之手。在儒家理想的社会构想与人生规划中,士人应从修身齐家做起,进而治国平天下,所谓家国情怀,家是国之细胞,国是家的保证,不能修身齐家,何能治国平天下?而《孝经》则对儒家的血亲伦理秩序做了详尽清晰的规定,一旦成立,就成为不刊之经典,士人之守则。玄宗选注《孝经》,即有见于此,而石台孝经之刊立,在天宝四载是轰动朝野的大事,千年来在碑林居于核心地位,原因也在乎此。
唐代虽说三教并兴,朝廷也经常举办三教论衡、释道优劣之辩论,大多属于游艺性质,是皇诞或时节的余兴节目,图个高兴,并非要辩出是非,更不必夸大其学术意义。三教中儒家虽声势不大,但朝廷礼仪、选官衡准、民间风俗、家庭伦理,无不依循儒家学说,坚持始终,罕有非议,也是显见的事实。佛、道二家虽然立场有异,今人多见其彼此争夺斗争的一面,但从民间应响来说,常又调和妥协多于彼此之争夺。高僧宗密晚年曾归果州老家省亲,其间亲注《盂兰盆经》,表对父母感恩之情。著名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故事,虽本因果报应、奖善惩恶的佛家理路,但也包含修成佛果、回施父母的感恩尽孝内核。五代讲经名僧云辩,曾有《二十四孝押座文》,倡言三教皆讲孝道,宣讲佛法时充满激情地高唱:“孝心号日真菩萨,孝行名为大道场。孝行昏衢为日月,孝心苦海作梯航。孝心永在清凉国,孝行常居悦乐乡。孝行不殊三月雨,孝心何异百花芳。孝心广大如云布,孝心分明似日光。孝行万灾咸可度,孝心千祸总能禳。孝为一切财中宝,孝是千般善内王。佛道孝为成佛本,事须行孝向爷娘。见生称意免轮回,孝养能消一切灾。”英藏敦煌文书印本第一号(S.P1)存此文,且是刻本,可见当年流布之广,影响之大。
石刻可以考史,庆卫已经做过许多工作,本书也俯拾可见,我也愿意在此补充一个与《孝经》有关的例子。伯三三八六、伯二六三三号有杨满山《咏孝经十八章》,以十八首五言诗分咏《孝经》十八章,已有陈祚龙《关于敦煌古抄杨满山的咏(孝经)》(收入《敦煌学海探珠》,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九年)、张锡厚《敦煌本(咏孝经十八章)补校》(刊《敦煌研究》二〇〇五年二期),研究此组诗,作者之名或录作杨满川。其人之时代,因诗中有“不及大中年”句,可知为宣宗大中、懿宗成通以后人。伯二六三三有辛巳年题记,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暂定为后梁龙德元年(921)。伯三五八二有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3)题记,可以说是此组诗形成的下限。今检《秦晋豫新出墓志菟佚续编》九二四号《李敬回墓志》,咸通十一年(870)立,署“契赐紫金鱼袋杨满山撰”,应该就是此组诗之作者。此点数年前发现,存录备案,迄未发表,适为本书作序,似可述及,暂记于此。
庆卫历参名校,学历完整,修读历史、考古与文献,长期在西安碑林工作,勤奋治学,敏于思考,打通文史,追求卓越,从学以来,论著迭出,旧径拓荒,时悟康庄,新石初探,独见纷披,时有赐告,皆足解颐,每与接谈,皆得新识,深感后生可畏,足成伟器。因书数语,不足尽庆卫之所学,有属望焉。
序
引子
第一章 盛世遗珍:石台孝经的前世今生
磨难皇孙到治世明君
天宝四载的石经刊刻
千年岁月的风雨迁移
第二章 文质彬彬:学术政治的玄宗时代
御注《孝经》
御注《道德经》
御注《金刚经》
第三章 孝治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之本也:《孝经》的作者、文本与流传
孝治天下:唐代的孝文化与社会
蓼蓼者莪:《孝经》思想的现代寓意
第四章 开天长歌:世界帝国的绝代风华
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城中的纪念碑
泰山漠北两相望:书法史里的君王梦
知识信仰与制度:东亚史上的文和物
第五章 泰陵晚照:传奇帝王的爱恨情仇
历史的年轮:悲情的母与子
相思了无痕:秋雨下的泰陵
相见知何日:脱靴的高力士
尾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