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家家有本育儿经
缪建东
钱雨博士的大作《教育全在细节中》终于出版了,我有幸成为本书的读者,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我和钱雨博士相识多年,见证了她的成长,看着她一步步在专业上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她从幼儿师范学校学习开始,步入高校学前专业,又去华东师大攻读博士,之后,又去哈佛大学深造,现在是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
纵览全书,受益良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儿童立场。该书中字里行间均是从儿童的角度在思考问题。在认识儿童的道路上,她又一次给我们引领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帮助我们完成了又一个飞跃。自近代社会以来,人类在发现儿童、认识儿童、教育儿童的道路上付出了众多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诸多瞩目的成就,很多名家大师都在自己的学术著作中阐述自己的儿童观,而钱雨博士的儿童观是鲜活的、生长的、立体的、丰实的,给人以充分的启迪。
二是母亲的角色。今天到底应如何扮演好母亲角色?对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像钱雨博士这样且行且思,有丰实生活经验的教育思考,有细心观察的、完整的实践过程的教育探索并不多见。她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视角细节。家庭教育就是在一个一个的生活细节中完成自己的使命的。往往是这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决定着一个家长教育的行为,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因此,母亲的选择行为、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正如她在书中所言:做父母难,不过是难在好字。一个好家长,除了爱孩子之外还应了解自己的孩子。就如同一个真心的好老师,除了吃透所教专业的内容,还得对学业的特点有充分的把握,才能游刃有余,因材施教。现今年轻母亲的育儿焦虑也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缓解她们的焦虑,如何解释日常的育儿现象,如何引领家庭教育实践,钱雨博士做了很好的思考与探索。
三是家庭教育文化创新。我欣喜地看到,钱雨博士对当代家庭教育文化创新面临的挑战、机遇所做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家庭教育的美好追求所做的理性探究。本书为我们描绘了家庭教育独一无二的精彩世界;帮助我们认识家庭教育的烦恼,领略家庭教育的奥秘,欣赏家庭教育的成果家庭教育完全可以描绘出美的画卷。就像她将家庭教育的奥秘解读成一颗种子的成长,只要有合适的阳光、营养的土壤,家庭教育一定会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一定会为全社会造就一片绿荫。现代家庭孕育现代儿童,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人;同时,现代家庭也呼唤现代家长的诞生。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每位家长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过程,但理性的家庭教育文化如何来营造,需要我们每一位现代社会成员做出自己的努力。
衷心期待本书的一些观点能对家长们创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迪与帮助。
(缪建东,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言:
3个孩子12年陪伴
正是一年中冷的时候。虽然是美国南部地区,气温也是忽高忽低。一群野鸭从北方飞来这里,它们慵懒地停留,在湖边栖息。有人往湖里撒面包屑时,它们就大大咧咧地迎上前来,毫无异乡客的不自在。它们甚至在湖边下蛋,把蛋产在湿地中央的沼泽里。几周后,随着气温持续下降一股寒流袭击了全美野鸭不见了踪迹。我想,它们一定在某个晴朗的日子里继续南下,去寻找温暖的阳光。但等一下,在冰冷的湖面上,我看见几只落单的野鸭。一、二、三、四!居然有四只大傻鸭,还停留在这寒风凛冽、树木凋零的湖边。我带着孩子们来给它们喂食,并猜测它们为什么掉队。
它们从冰冷的湖水中游过来啄食面包。就在这时,大鸭子的身后突然出现了小小的身影,两只比手掌略大一些的小鸭。一只是灰色的,有白色的羽毛,另一只头顶上有绿油油的羽冠,活泼地打着水。原来,这是两个野鸭家庭,它们分别迎来了各自的家庭新成员:一只可爱的小鸭宝宝。
鸭宝宝还小,翅膀无力承受长途飞行的艰辛。于是,鸭爸爸和鸭妈妈心甘情愿地和同伴告别,留在寒冷的湖畔陪伴孩子,耐心地等它们羽翼丰满。刺骨的风刮过湖畔,卷起一片落叶飘落水面。我觉得内心又酸又甜,感动又惭愧。我以为,陪伴孩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其实这不过是所有动物代代相传的本能,是父母为了保护脆弱的孩子,义无反顾的决定。
我有3个孩子。回首亲子陪伴路,我失去了很多个人发展的机会。那个曾在学生舞台上光辉耀眼的青春少女,一座座奖杯落满尘土;昔日鲜衣怒马的女子,今日沦为白发丛生的老母亲。12年前,我作为中国公派赴哈佛大学联合培养的批教育学博士,带着海归的光环和中美导师的期许,却把生儿育女、陪伴孩子看作人生重要的事业。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我只是尽力完成一个母亲的义务,应当问心无愧。可午夜梦回,我时常纠结于自己的失落,高度焦虑,不断质疑自己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当我和孩子在一起时,生活就好像变成了热带雨林之旅。每天都有五彩斑斓的花盛开,每天都有椰子从树上嘭的一声落下来,砸在我的脚旁,有时砸得我晕头转向。每天都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每天都有喜怒哀乐。每一个晴朗的夜晚,月亮在不同的树梢冉冉升起,提醒我这一天是多么与众不同。12年来,我疲累不堪,又似乎获得了新生。这些年的亲子陪伴,是孩子成长的旅程,更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女性丢失自我又重新发现自我的旅程。
《中国青年报》曾转载一位家长的自述: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这位家长用满纸的惶恐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怀着满腔热情把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送到了学校,我期望学校能比我做得更好,让这么一个小小的孩子沿着她特有的生命轨迹长大,长高。再过一个6年,我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她以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惜,这些怀有远大抱负的父母却不断地失望。
我为当前的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明天而忧心。我深信中国教育界有许多好老师,但更多的是令人失望的教育现状、令人疲惫的亲子陪伴。作为一个儿童教育研究者,我一边从事儿童教育理论研究,一边试图影响我的学生和家长,劝说他们尽量成为一个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好老师、好家长,关注教育中的细节有些细节必须重视,有些细节必须放手。
我铆足了劲把自己家打造成一个童年的热带雨林,全心全意守望儿女的童年,只求他们在受到更多负面或消极影响之前,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用自己独立、自信的人格,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女儿心童3岁时,我拿起笔开始记录亲子陪伴的苦与乐。12年过去了,心童进入加拿大的高中学习,大儿子笑笑已经小学毕业,小儿子雨果也结束了幼儿园生活。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好孩子。当然,什么是中国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值得写另外一本书继续探讨。
12年的陪伴,有困惑、有彷徨、有眼泪,但我没有放弃,每一天都在努力。英国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说:56岁时,对于那些将精力投入家庭的人来说,收获很多。所以,多陪陪孩子吧,关注教育的细微之处,建立尊重、回应和弹性的亲子关系。
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好的时机就在当下,紧要的细节就是用心。亲子陪伴是童年的陪伴,守望童年的时候,我们大人也在重获新生。
钱雨
华东师范大学田家炳书院
2021年春
结语:
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但我知道你会找到幸福
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多捐点钱;10分钟后,牧师还在不停地讲,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钱了。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反而拿走了两块钱。
鉴于这个教训,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说教不能长篇大论,本书也一样。
记得我当年参加博士面试的时候,一位老师问我:你怎么看待裴斯泰洛齐?我认真地回答: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教育家,他提出了种子论,认为孩子就像一颗种子,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种子论说明,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这和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一个道理。
关于种子论的想法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孩子,是一颗怎样的种子?
前几天,我的同事发了一条微信,大意是说:要耐心等待花开。有的种子开花早,有的开花迟。而有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只因为他注定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一类的话很美,很能打动人。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既从事理论培育研究,又参与实践养育孩子的人来说,似乎还不够。只要是玫瑰,就一定会开花吗?难道,只要有耐心,所有的种子就不需要额外的呵护了吗?只要等待,无需充分条件如阳光、雨水、营养,种子就会自然成长吗?他们会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能否撑起自己那片天空?
家庭教育的真理,如果有,会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家教之道,是种子自己的奥秘。父母和教师必须去解读种子的奥秘。也许它是花,是草,是参天大树,但父母如果知道什么样的土壤、空气、营养会有助于这颗种子的成长,给小种子适宜的支持,无论是园丁还是种子自己,都会松一口气吧。毕竟,成长的路上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父母是终身头衔,一旦生育就自然获得、光荣加冕,没有下岗的风险。做父母难,不过是难在那个好字。好的家长,除了爱孩子之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就如同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除了吃透所教专业的内容,还得对学生的特点有充分把握,才能够游刃有余,因材施教。
我是个粗心的人,但也许称得上是个细心的家长。其实,细心的父母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用心体会不同种子的需求,该放手时就放手。有些细节必须做好,有些细节无关紧要。做了这么多年教师和妈妈,琢磨每一款种子的特征、习性、发展倾向是我的爱好。我乐此不疲,并收获颇丰。
我的小小种子正在发芽,虽然不知他们会开怎样的花,结哪样的果,但我知道他们都需要水、空气和一定的自由空间,需要阳光的温暖,需要春风的亲吻,需要冰霜的洗礼。尊重他们,回应他们,用柔软但坚定的态度陪伴他们。于是,春华秋实,岁月静好。
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孩子,在大人的悉心呵护与陪伴下,你有能力成为你自己,找到适合你的位置和属于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