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
本书是国内聚焦建设性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合集,旨在探讨媒体通过建设性新闻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全书分为五个内容板块,包括建设性新闻的概念阐释与中西对话、建设性新闻的全球实践与本土探索、建设性新闻的哲学溯源与价值反思、社会治理与媒体担当,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建设性新闻的效果呈现与未来展望。 |
前言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接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承担了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任务。审定工作的步,就是要把本学科所使用的名词术语尽可能地应收尽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国际上新起的一些诸如解困新闻方案新闻积极新闻和平新闻等概念。当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此,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公共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研究与传播理论创新的总题目下,推进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此时,建设性新闻异军突起,囊括了解困新闻方案新闻积极新闻和平新闻等诸多概念,成为国际学界和业界的一个热点。我们认为,尽管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先提出的,但是新闻的建设性理念一直是我们所倡导和秉持的,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概念拿来为我所用,注入中国经验,锻造中国特色,形成能够融通中外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新概念、新表述。因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互联网治理与建设性新闻研究这一创新工程项目。 项目确立后,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其一是基础性研究。项目组成员除了刊发一系列相关研究论文外,还编辑出版了建设性新闻研究丛书的部《建设性新闻实践:欧美案例》;举办了主题为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的国际学术论坛,并将这个论坛的学术研讨成果汇编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增刊。其二是实践性探索。项目组与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开展建设性新闻在地市级媒体实际操作的试点,创...... |
唐绪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院教授委员会委员。
殷乐,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应用新闻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全球影视与文化软实力实验室主任,新闻学与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
总序/1 前言/1 概念、范式与中西对话 Ⅰ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 唐绪军/3 Ⅱ多元语境中的价值共识:东西比较视野下的建设性新闻 史安斌 王沛楠/11 Ⅲ范式转换抑或东西合流?探析欧美建设性新闻运动的理论身份与价值 刘自雄/22 Ⅳ建设性新闻:一种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对凯伦·麦金泰尔的学术访谈 晏青 凯伦·麦金泰尔/42 Ⅴ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 徐敬宏 郭婧玉 游鑫洋 胡世明/50 全球实践与本土探索 Ⅵ并行与共振:建设性新闻的全球实践与中国探索 殷乐/77 Ⅶ建设性新闻的中国范式基于中国媒体实践路向的考察 漆亚林/89 Ⅷ建设性新闻的苏州实践与探索 陆玉方/112 Ⅸ从暖新闻到善传播凤凰网的建设性新闻实践 邹明/122 Ⅹ论建设性新闻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王辰瑶/130 Ⅺ建设性新闻的中国化思考 周然毅/141 哲学溯源与价值反思 Ⅻ从希望哲学的视角透视新闻观念的变革建设性新闻实践的哲学之源 吴飞 李佳敏/151 ⅩⅢ以反传统的实践追求新闻业的传统价值 试析西方新闻界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运动 蔡雯 郭浩田/164 ⅩⅣ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 金苗/179 ⅩⅤ智媒时代下建设性新闻的价值理性与实践路径 陈薇 王中字/200 ⅩⅥ论新闻建设性的理论基础及价值追求 李仁虎 文建/218 社会治理与媒体担当 ⅩⅦ从建设性新闻到建设性治理的实践路径探析 沈玲/233 ⅩⅧ从数字性到介入性:建设性新闻的媒介逻辑分析 常江 田浩/245 ⅩⅨ建设性新闻实践:党媒发展的必由之路 吴湘韩/256 ⅩⅩ他山之石:从建设性新闻看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芮必峰 余跃洪/272 ⅩⅩⅠ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媒体功能的两次转型 王建峰/287 ⅩⅩⅡ建设性舆论监督:党报参与社会治理的重头戏以北京日报《政府与市民》的实践为例 赖薇/302 疫情之考下的建设性新闻构建与未来展望 ⅩⅩⅢ疫情报道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与新闻业兼论中国建设性新闻理论的构建 邵鹏 叶森/313 ⅩⅩⅣ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疫情报道中的建设性新闻生产实践 任媛媛/326 ⅩⅩⅤ疫情信息传播中建设性新闻的可行性论证 高慧敏/337 ⅩⅩⅥ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建设性探索:本土诠释、关键问题与未来面向 翁之颢/3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