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成名作,中译笺注本由刘小枫教授编译,收入经典与解释·卢梭集
★《论科学和文艺》是卢梭的成名作!
★《论科学和文艺》[笺注本]以法文考订版为底本,译全卢梭七篇回应文,并附有重要研究论文五篇,除采纳法文笺注版和英译本的注释外,中译本还为自然段落加了序号,便于查找和引用。
★刘小枫教授翻译卢梭的《论科学和文艺》文本,并撰写编者前言。
编者前言
刘小枫
一
1749年10月,法兰西封建君主治下的第戎学院在《法兰西信使》刊登启事征集有奖论文,命题为复兴科学和文艺是否有助纯化道德风尚。卢梭读到启事后异常兴奋,随即有了撰写应征文的立意。
卢梭很快完成征文,按启事规定时间,在次年(1750)4月1日前将文章寄达第戎学院,时年38岁。同年8月,征文奖评委会宣布:卢梭文从收到的十三篇征文中胜出。五个月后(1751年元月),获奖文以单行本形式出版,随即引发争议,用当时人们的说法,il étonna lEurope[它震惊了欧洲]。在随后三年里,卢梭写下七篇回应文,篇幅加起来是《论科学和文艺》的近三倍。
卢梭撰写后一篇回应文《致博德斯第二封信的前言》时(1753),第戎学院又发布征文启事,这次的命题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在《忏悔录》中回忆说,他没有想到,这所学院竟然敢提出这个题目。不过,既然它敢提,我就有勇气探讨它,于是,我就开始动笔了。 卢梭这样讲,是因为他在《论科学和文艺》中已经谈到这个论题。他随即写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再次角逐征文奖,但名落孙山,两年后(1755)他出版了这篇论文。
二
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卢梭写下了一系列政治哲学作品,引发迄今没有消弭的争议,留给学界的思想困惑直到今天也还没有澄清。可以说,卢梭自《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后的所有政治作品,都是对《论科学和文艺》引发的持续论争的回应。无论学界对卢梭政治作品的理解有多大分歧,没有分歧的是:卢梭所有引发争议和令人费解的政治哲学作品的主题,都可以在《论科学和文艺》中找到端倪。
令人费解与引发争议是两回事情基于正确理解的争议才有意义,而卢梭在世时已经多次强调,他的作品并未得到恰当理解。直到今天,各类思想史教科书或卢梭引论一类文章,几乎无不把卢梭说成启蒙志士,因为他始终拒绝与现存政权作任何哪怕是表面上的妥协(马克思语)。可是,卢梭在《论科学和文艺》中显得旗帜鲜明地严辞抨击正在走上历史舞台的启蒙运动,甚至建议君主管好启蒙智识人。如果卢梭后来的政治作品没有改变这一立场,那么,把他说成启蒙志士就是错的。
三
1903年4月27日,我国江苏籍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的《江苏》报出版了创刊号,其中载有《注释卢骚氏非开化论》(页77 - 85,没有译者署名),依据日本民权学者中江笃介(1847 - 1901,号兆民,意为亿兆之民)的日译本(1883)迻译这是《论科学和文艺》早的中译(实为摘要编译)。那个时候,中国读书人尚缺乏理解这篇作品所的文史知识,能读到它的国人也不会多。
在此之前十天(1903年4月18日),俄国驻华临时代办就俄军继续撤离我国东北一事向清政府提出七项要求,企图终止履行此前签订的《交收东三省条约》。软弱的清廷无力抗拒,将俄方要求泄露给日、英等国使馆。消息传出后(5月中旬),京城及各地新学堂学生立即爆发抗议活动,愚蠢的清廷欲实施压制,引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反应《江苏》报发表时评称:
以求媚联俄的异族政府之无术,乃不惜反唇肆其名为拒俄,实则革命之狂噬,以自斫其对外之扞御,则异日虽百变其术,百变其言,苟有可以为取媚异族之具者,即概以名为如何,实则革命一语冠之无不可也。
辛亥革命前后,卢梭在中国政界逐渐声名鹊起,尽管极少有人读过卢梭著作。同盟会骨干、国民党元老廖仲恺(1877 - 1925)在《全民政治论》译序中说:
18世纪末期以往,卢梭自然法学说,风靡一时,所著《民约论》中,力排代议政治,以为英国人民虽以自由见夸,然而夷考其实,殊乏根据。纵有自由,亦仅为选举之当时;投票以后,更无所享。真有自由者,唯能直接立法之人民耳。
与在欧洲的情形一样,卢梭在中国成了革命理论的代名词。写下《论科学和文艺》以及随后的回应文时,卢梭未必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未来。但在回应对《论科学和文艺》的批判时,卢梭的确曾写道:
你们即使想让人们返回到初的平等那块无知的储存地、那个所有美德的根源之上,同样也是空幻。他们的心灵一旦变质,就会永远如此。不会再有补救方法,除了某场巨大的革命,而革命本身与它自己或许能治好的罪恶之事一样可怕。如果欲望它,则该受指责,同时,要想预见它,也不可能。(《日内瓦人卢梭的几点评析》 62)
我在别处已说过,我坚决反对推翻现在的社会,烧毁图书馆和所有的书籍,撤销学院和科学院。这里我应该补充一句,我也坚决反对把人类[的需求]简约成满足简单的需要。我很清楚如下事实,不应该指望这个虚妄的计划,乃至要从他们当中造就出正派人来。但是,我认为自己有义务毫不掩饰地道出人们向我寻求的真相。(《日内瓦人卢梭的后答复》 73)
卢梭在中国成了革命理论的代名词与《论科学和文艺》无关,而是与中江笃介用汉语翻译的《社会契约论》(《民约论》,1882)有关。日俄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学生的反应表明,如果说卢梭的革命理论在中国真的风靡一时,显然与帝国主义列强肆意宰割中国有关,而非与个人自由有关。廖仲恺发表《全民政治论》译序时,正值巴黎和会欺凌中国引发五四运动之际(1919年8月)。而直到今天,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论科学和文艺》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对学界来说仍是一道思想史谜题。
四
新中国建立十周年之际(1959年),依据法文迻译的 《论科学和文艺》中译本问世(《论科学与艺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重印),译者何兆武先生刚好38岁,这是卢梭写下这篇弘文时的年龄那个时候,我国刚结束一场整饰知识人的运动。
改革开放差不多二十年之后(1997),何译本经修订再版。何先生的译笔很好,但译文理解起来仍然有不少困难,有些关键句子的译法未必恰切。2011年,李平沤先生出版了新译本,与50年前的何译本对观,准确性似乎有所不及,注释亦鲜有增进。
完整的《论科学和文艺》译本必须包括七篇回应文,已有的两个中译本均未顾及。本译稿以蓬卡迪(F. Bonchardy)的考订注释本(Rousseau,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Gallimard / Paris,1998 / 2002 / 2010)为底本迻译,参考古热维奇(V. Gourevitch)英译本(Rousseau,The Discourses and other early political Writings,Uni. Of Cambridge 1986 / 1997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里特(H. Ritter)德译本(Jean-Jacques Rousseau Schriften,Band I,Mnchen,1978,Frankfurt am Main,1988 / 1995),以及何兆武先生中译本。
古热维奇英译本给自然段落加了序号,便于查找和引用,本稿用方括号[ ]标识。有的自然段落很长,为便于研读,本稿按意群给长自然段重新划分段落,原自然段划分以方括号中的编码为准。为与译注区别,也为了便于研读,卢梭的注释转入正文相关位置,标明[原注],用小五号字排印。
卢梭的七篇回应文,蓬卡迪编本收六篇,未收《<纳喀索斯或自恋者>序言》,古热维奇英译本收全七篇。《<纳喀索斯或自恋者>序言》中译依据法文版卢梭全集迻译,依据古热维奇英译本校订。
五
哈文思(George R. Havens)的《论科学和文艺》考订笺释本(New York:1946 / 1966)十分著名,但篇幅很大,有专著规模,未予采译。古热维奇是美国学者,施特劳斯的及门弟子。他的笺注风格与偏重语词考订的蓬卡迪本不同,多涉义理,也不废文史笺释。
本稿注释采自蓬卡迪本和古热维奇本(必要时区分B本或G本),亦吸纳施特劳斯《论卢梭的意图》一文和讲学录《卢梭导读》中的相关解读(注明[施特劳斯疏])。 个别注释篇幅很长,出于排版方面的原因,也为了阅读方便,挪入正文(标明笺注),用小5号字区别。中译者施加的注释一律注明[中译按]。
《论科学和文艺》具有演说辞风格,言辞极富修辞色彩。凡语义含混的语词或文句,中译用方括号[ ]提供选择性译法,为补足省略语式的语义而添加的语词亦然。
卢梭基本文献一律采用缩写:
OC =《卢梭全集》;
OG =《卢梭书信全集》;
《卢梭年鉴》= Annales J.-J. Rousseau。
常用文献缩写:
R(Rey[手稿])= Manuscrit adressé à Rey(Fondation Heineman);
C.G.= Correspondance générale(Th. Dufour和P.-P. Plan版)。
为便于深入研读,本编选译了五篇英语学界的相关文献收作附录。戴晓光博士据古热维奇本复校了卢梭文,潘亦婷博士校订了五篇英语文献中的法文引文,谨致谢忱。
2020年9月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作者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18世纪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后流亡到法国,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主要著作有《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等。
编译者 刘小枫,男,1956年出生于重庆,高中毕业后下乡务农(1974-1977)。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获文学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后任教深圳大学中文系,1988年晋升副教授。1989年赴瑞士巴塞尔大学留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职博导)。2002年转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教研室主任;2009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会长,2017年卸任后任该会总顾问迄今。2008年受聘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2012年荣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19年获评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编者前言
论科学和文艺(刘小枫 译)
征文启事
致读者
前言
论文
引言
部分
第二部分
卢梭对批评的回应(冬一 译)
一、致隐修院长雷奈尔先生书
二、 日内瓦人卢梭的几点评析
三、 日内瓦人卢梭致格瑞姆先生书
四、日内瓦人卢梭的后答复
五、论第戎研究院某院士对论文的新驳难
六、《纳喀索斯或自恋者》序言
七、致博德斯第二封信的前言
研究文献选(龙卓婷 译)
古热维奇 卢梭论文艺和科学
沃克勒 《论科学和文艺》及其子嗣
凯利 卢梭与反对(或拥护)文艺的个案
布鲁姆 卢梭对自由主义政体的批判
欧文 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