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诗歌比较与鉴赏(本科规划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将中、英文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与鉴赏。在全球化日益加深、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整个人类社会宝贵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了解中国文化或者只了解西方文化都是片面的,对于诗歌而言同样如此。
(2)“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除了精选超过140首经典中英文诗歌进行赏析讲解之外,本教材也试图教会读者“打鱼”本领:通过介绍诗歌基础知识,让原本对诗歌不感兴趣或者欠缺基础的读者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必备常识;每个章节都有“课前讨论”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每个章节末尾都有“思考与练习”,让读者在理解章节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去欣赏诗歌,对本校学生而言,他们还需在结课时写一篇形式完整、有自己见解的学术论文,这也正是电子科技大学所提倡的不同于传统“听说读写”的“新四会”能力:“会听”,即要能听得懂别人说话,要有精神的会意、情感的互动;“会说”,即能够快速整理自己的思路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会读”,即在海量信息背景下学会精读,形成自己系统的认知能力;“会写”,即是一种理性整理、逻辑梳理、观点推敲的能力。归根结底,“新四会”要求学生们有科学的思辨能力和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3)为诗歌配上简单赏析文字。考虑到部分读者中英文水平有限,我们对大部分诗歌配上了简单的、与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赏析文字。当然,诗无达诂,对诗歌的理解自然是见仁见智,限于篇幅,笔者也并非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赏析内容一般也仅限于与该章节内容相关,而非面面俱到,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简单赏析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让他们学会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人类文明经典”每门课程仅上8周,因此本教材按照八个单元撰写。每门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与讨论,所以本教材虽然看上去每个章节内容较多,在把部分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之后,教师是能够在八周之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的。当然,如果需要,也可以把每章的上课时间扩展至两周或者三周。
撰写本教材的初衷,是为电子科技大学“人类文明经典”课程编写配套教材。2006年笔者曾为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诗歌赏析”,当时是作为“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以全英文授课,所选诗歌也全为英美诗歌中的经典名篇。课程结束后,学生反响极好,但有学生提出,课程所选英语诗歌都很精彩,令人陶醉,不过毕竟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课后能够记得的不多,如果能够在课程中加入一些中文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就好了。学生的建议颇有道理。毕竟,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大部分学生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接触中国诗歌,中国诗歌早就已经浸入他们的血液。笔者也计划在授课中加入一些中文诗歌,奈何后来学院进行课程调整,包括“英语诗歌赏析”在内的很多选修课被取消。
十年之后也就是2016年,学校为配合“本科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新四会”能力和人文素养,为2016级新生开设“人类文明经典”课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行选取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话题,为学生授课8次。课程以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为核心,力图挖掘理科学生的人文潜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量阅读人类文明经典论著,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并在教师辅导下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论文作为结课成果。本人选取了“中英文诗歌比较与赏析”这一课题,并根据学校要求,着手编写一本适合该课程的教材。
目前,市面上有关诗歌的优秀教材已然不少,但暂未发现适合笔者所开设课程的教材,这是因为:(1)这些教材大多数面对英语专业学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有一定难度。(2)这些教材一般只讲解英文诗歌,没有中文诗歌。(3)部分诗歌教材只是诗歌的简单罗列,没有对这些诗歌进行赏析讲解。
针对上述问题,本教材在参考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变,具有以下特点。
(1)将中、英文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与鉴赏。在全球化日益加深、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整个人类社会宝贵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了解中国文化或者只了解西方文化都是片面的,对于诗歌而言同样如此。
(2)“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除了精选超过140首经典中英文诗歌进行赏析讲解之外,本教材也试图教会读者“打鱼”本领:通过介绍诗歌基础知识,让原本对诗歌不感兴趣或者欠缺基础的读者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必备常识;每个章节都有“课前讨论”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每个章节末尾都有“思考与练习”,让读者在理解章节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去欣赏诗歌,对本校学生而言,他们还需在结课时写一篇形式完整、有自己见解的学术论文,这也正是电子科技大学所提倡的不同于传统“听说读写”的“新四会”能力:“会听”,即要能听得懂别人说话,要有精神的会意、情感的互动;“会说”,即能够快速整理自己的思路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会读”,即在海量信息背景下学会精读,形成自己系统的认知能力;“会写”,即是一种理性整理、逻辑梳理、观点推敲的能力。归根结底,“新四会”要求学生们有科学的思辨能力和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3)为诗歌配上简单赏析文字。考虑到部分读者中英文水平有限,我们对大部分诗歌配上了简单的、与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赏析文字。当然,诗无达诂,对诗歌的理解自然是见仁见智,限于篇幅,笔者也并非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赏析内容一般也仅限于与该章节内容相关,而非面面俱到,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简单赏析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让他们学会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人类文明经典”每门课程仅上8周,因此本教材按照八个单元撰写。每门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与讨论,所以本教材虽然看上去每个章节内容较多,在把部分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之后,教师是能够在八周之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的。当然,如果需要,也可以把每章的上课时间扩展至两周或者三周。
作为教材,本教材尽量还原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设计有一些“课前讨论”问题和“思考与练习”题。另外,由于本教材定位于对诗歌感兴趣,但是缺乏专业训练的读者,因此后面也附上诗歌基础术语及重要诗人简介,供读者参考。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笔者阅读了一些已有诗歌教材(专著)并从中吸取营养,也参考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已在脚注及参考文献中注明;著名青年诗人元传青特意给我寄来20本她最新出版的诗集《喊》,托我赠送给喜欢诗歌的青年学生;元传青与著名双语诗人桂清扬教授授权本教材使用他们新近创作的一些诗歌;在教材出版过程中,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谢晓辉编辑多次与笔者讨论教材的内容及设计,对她的感谢难以言表;我的研究生薛话雨和张宁校对了书稿全文。谨向以上人员致以诚挚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笔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在此先致谢意!
李冬青,男,博士,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教师,主要从事英语及汉语教学,开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英美文学”“中英文诗歌比较与鉴赏”等课程。主要研究兴趣为英美文学,特别是英汉诗歌比较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及专著5部。
第1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要学习诗歌
1.1 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谈起
1.2 不学诗,无以言——诗歌的重要作用
第2章 美的有节奏的创造:什么是诗歌
2.1 诗歌的形式
2.2 诗歌的定义
2.3 诗歌的基本要素
2.4 诗歌中的炼字
第3章 诗无达诂:如何欣赏诗歌
3.1 诗无达诂
3.2 诗歌欣赏:步骤和方法
3.3 诗歌欣赏实例
第4章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诗歌的意象
4.1 什么是意象
4.2 意象的种类
4.3 意境
4.4 意象的多义性
4.5 意象贵在创新
4.6 意象与文化差异
第5章 戴着脚镣跳舞:诗歌的格律
5.1 诗歌需要格律
5.2 中文诗歌格律
5.3 英文诗歌格律
第6章 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诗歌的修辞手法
6.1 修辞、修辞学与修辞格
6.2 诗歌与修辞
6.3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第7章 在诗歌里,只有感情永恒:诗歌的情感
7.1 “诗缘情”:情感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7.2 爱情诗歌
7.3 悼亡诗歌
第8章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中外诗歌交流
8.1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8.2 西方诗歌对中国诗歌的借鉴:以意象派为例
8.3 中国新诗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以新诗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诗歌术语/A glossary of poetic terms
二、诗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