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理论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案例都证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对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事业成就有着巨大的影响,但迄今很少有研究将这三种资本有机整合在一起,分析三种资本对工作的协同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的整合与匹配研究》通过科学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三种资本整合机理以及不同工作岗位对三种资本不同整合模式的要求。
读者可以运用《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的整合与匹配研究》介绍的方法,尝试测量自己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构成是否匹配当前的工作,企业主管也可以了解是否可以改进员工的三种资本整合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绩效。
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人力资源各个研究方向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提高组织人力资源配置水平、挖掘人才使用潜力、提高人力资本效用等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人岗匹配理论强调的是能力匹配,考查的主要是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否匹配;而有关胜任力的理论强调的是能力匹配与素质匹配,考查的主要是个体的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与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否匹配;目前,学者们还没有基于三种资本整合视角对人岗匹配的内涵界定、匹配机制及其影响作用进行相应探讨。
转型经济中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宏观经济中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都受到了重要影响,日益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对作为企业核心能力来源的人力资源及其管理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智能企业与智能职业生涯相关理论,员工必须具备三种职业胜任力即“knowing-how”“knowing-why”和“knowing-whom”,其中“knowing-how”是指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回答了“你怎样工作”的问题,反映了个体的人力资本情况;“knowing-why”回答了“你为什么工作”的问题,包括个体的动机、意义、认同、人格、兴趣和价值观等,反映了个体的心理资本情况;“knowing-whom”回答了“你与谁一起工作”的问题,反映了个体的社会资本情况,即个体透过社会连带的对外连结,对外寻求情感支持、信息交换、交易机会等资源,分析的是个体透过社会网络动员资源的潜力。因此,有效地投资与开发由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组成的人力资源是21世纪组织获取成功的关键,换言之,这就需要将个体的三种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并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有效匹配,才能让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基于此,本书拟从三种资本整合视角,探讨个体所拥有的三种资本与其工作岗位的匹配机制及其对个体相应工作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作用。
谢智红,女,重庆梁平人,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陈维政,男,重庆人,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1.5 研究创新
本章结语
第2章 相关文献述评
2.1 人力资本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2 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3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4 三种资本整合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5 人岗匹配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6 文献分析结论
本章结语
第3章 三种资本的整合机制分析
3.1 三种资本的概念比较
3.2 三种资本的存量组合分析
3.3 三种资本的效能整合分析
本章结语
第4章 三种资本整合与匹配理论模型的构建
4.1 人岗匹配的内涵界定
4.2 三种资本整合视角下的人岗匹配分析
4.3 三种资本整合视角下人岗匹配结果的影响作用分析
本章结语
第5章 量表开发、修订与相关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5.1 调查过程与样本概况
5.2 人力资本量表的开发
5.3 心理资本量表的修订
5.4 工作敬业感量表的修订
5.5 相关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5.6 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本章结语
第6章 三种资本整合视角下的人岗匹配实证分析
6.1 三种资本组合类型分析
6.2 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6.3 组合类型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分析
6.4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章结语
第7章 人岗匹配结果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
7.1 三种资本组合类型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类型分析
7.2 不同匹配类型员工态度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7.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章结语
第8章 案例分析
8.1 HAZB公司案例分析
8.2 CDTM公司案例分析
本章结语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