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坊行艺文集》汇集了雕塑艺术家许正龙在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在各国各类论坛、访谈上的讲话文稿,共计37篇文章。
本书围绕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从中和坊三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论述。中即中式物语,主要是作者对雕塑作品中国、当代、个性、灵智的解读,表达出作者注重雕塑艺术的诗性象征和隐喻,具有现代气息;和即和合之道,提出雕塑作品仁和为人、契合做事,和自然、合艺术,强调因和至合的理念;坊即坊间对话,作者在各类访谈中重申自己的雕塑艺术观、价值观。
总之,作者强调雕塑作品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艺术,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的雕塑与公共艺术作品。此外,高校应研究、遵循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雕塑和公共艺术人才。
前述
再生
古代中国,没有雕塑 一词,不过雕塑形态早已存在,功能上主要服务于宗教与祭祀,也在日常器物上得到普遍应用。雕与塑原属两种职业,彼此不太相干,雕者与塑者并不知晓其所从事的是西方人通常认为的伟大职业。传统文人推崇诗书画印或是琴棋书画,不屑于此类劳心劳力的活儿,民间雕工塑匠社会地位低下,世人也就难以合一知晓作者与作品了。
中国近代教育开拓者留学西方,引进西式教育机制,异同于传统作坊,开创了学院教学,其中包含一些原本流血出汗的苦差事,诸如雕塑、舞蹈、建筑等,这是全新修学的肇始。雕塑家成为知识人后,职业受敬的程度提升,劳作成果登上美术馆、博物馆等大雅之堂,署名之作也进入千家万户。百年来,雕塑作品与时代文化同步,业已呈现多元化状态。
客观地说,艺专或美专设立之初,传承本土艺术不够全面,除平面书画外,在立体造型方面,忽视或者藐视本土工艺造物是其时状况之一,也就是说,世代延传的在材料加工方面的东方造型元素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更谈不上承继了。中国古时手艺人富含诗性,尊崇自然万物谐和的理念,惜物惜材,追求人生与审美的境界合一。 在艺术传达上,讲究因材施艺,注重灵智创意,强调深思耐品,在联想互动中,抒发主体情怀,阐述生存哲理。古代雕与塑之作 凸显意度空间,以赋、比、兴的虚实形态语言,营造潜在的诗性意境。
西方美术史中的一些现代艺术大师从来自远东的瓷器、丝绸等器物中挖掘创作元素,展开个性化探索,使现代艺术关注点有所转变,由仅肉性表现扩展至物性体现。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整体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艺术史中的西方先师们借鉴东亚文化资源的行为,让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一代蓦然警醒。他们寻觅先祖的造物奥妙,珍视其学术意义,急切地汲取养分,以期彰显当代意识。这让悠远的本土工艺基因在研习与消化西方现代艺术后的新 雕塑造型中得以再生。
人文艺境如同自然时空,每时、每处皆有奇观异象。我秉持一种理念:艺术是第二自然,生态应当独特与多元,就像百花园一般,世人游览其间,生活才会多姿多彩。雕塑学科作为当代文化的子系统,在公共空间中时有应用。当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採讨当代雕塑的中 式物语及时且必要,汲取传统诗意精髓,体现时代学人的独立思考。新作蕴藏智慧,有至高境界,无疑可以充实当代世界雕塑文化。
及至金秋,2018 中式物语艺术研究展行将于西班牙古城莱昂市开幕。在尊敬的天才艺术家高迪大师设计的建筑中,东西方艺术元素实地碰撞,作者与观者即时对话,交融让人期盼,相信会带来后续效应。在此,预祝该展成果丰硕!
本文为2018年10月在西班牙莱昂高迪博物馆举办的中式物语艺术研究展前言
许正龙,文学博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雕塑系博士生导师,《学院雕塑》丛书执行主编。
出版专著《时空铭》《和合之道》《雕塑概论》《雕塑构造》《雕塑学》《中式物语》等,其中《雕塑构造》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雕塑作品为瑞典阿尔博加(Arboga)雕塑公园、西班牙巴塞那CCACO和合之道雕塑公园、意大利卡索里亚(Casoria)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江西名人雕塑园、长春世界雕塑园、芜湖雕塑公园、成都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等地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