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老大”从进入医科大学起,到毕业二十多年后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以男女同学的情感交往为主线,从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经济转型时期医务工作者的成长经历和精神风貌。描绘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基层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快乐与疾苦。讴歌了当代人们的美好生活,同时披露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小说的叙述以时间为顺序,实中有虚,虚中夹实,虚实相衬,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在平实的语言中,饱含了作者浓厚的真情实感,使读者在阅读时倍感亲切,感同身受,并从中汲取一份与命运抗争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人生的下半场,活的是心态。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有一方净土,来安放我们高贵的灵魂。虽然我们不能远离滚滚红尘,但是只要我们在尽到责任之时,做到心不外游,微笑入定,定然会千山万水寂静,从此天地万物,隐没于一片叶的法相。只待那一朵花开之际,众生皆成我佛。
上帝打开了另一扇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沈新林)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
种特殊现象,很多在政治事
业、文学艺术等领域有重大
建树,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
伟人,都与医学具有千丝万
缕的联系。远古者不论,即
近代以降,伟大的革命先行
者孙中山,就是学医出身;
现代大文豪鲁迅当年告别南
京,去日本留学,也是在仙
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的,后
来转行搞文学创作,才一鸣
惊人;据说,大才子郭沫若
起初也是学医出身,后来成
了诗人、学者、书法家,其
成就不同凡响。这样的人才
,我们可以拉出一个成百上
千人的长长的名单。这些卓
有成就的人,有的名字家喻
户晓,有的就在我们身边。
他们转行的原因和契机各不
相同,但是,都成了卓有成
就的巨人,虽然他们的成就
有大有小,各有千秋,但可
以肯定,其中不无规律可循
。我有时想,医学研究的是
物质的人,而文学研究的是
精神的人,同样都是对人进
行研究,这能不能算是医学
和文学的血缘关系呢?不敢
定论。总之,这个问题值得
思考和研究。无巧不成书,
这本纪实小说的作者就是一
位专门从事医学教学、研究
和临床的医师。小说本来另
有书名,我通读一遍,概括
其内容,思考再三,建议作
者名之日《随缘》,他很满
意,欣然采用了这一书名。
丁酉之夏,烈日当空,
长江下游的火炉城市南京高
温超过40℃,且持续多日
高烧不退,大家不敢外出,
都躲在空调房间里打发时光
。此时,突然接到南通大学
附属医院杨建军医师的电话
,他要专门来南京看望我。
对此,我深感意外。他是我
的如皋老乡,大约二十多年
前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起
初在苏北家乡的一所医院工
作数年,又攻读研究生学位
,毕业后留在南通大学附属
医院工作。虽然经常保持联
系,但时当酷暑,他身体又
不太好,何必要如此长途跋
涉?我一再婉言谢绝,他还
是坚持要来。7月23日,他
如约而至,特地请他姐夫开
车,姐姐陪同,到达南师大
仙林校区,并在仙林宾馆春
秋厅共进午餐,畅谈家乡和
昔日的日常琐事。他对于大
学读书期间在成长过程中曾
经受到过我的一些帮助和影
响表示谢意,同时带来了一
本日记体纪实小说,请我批
阅后提出修改意见并尽可能
写一篇小序。我虽然事务繁
杂,手上正在赶一部出版社
限期完成的书稿,但对于他
的请求,还是很爽快地答应
了。
我认识建军是在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初,他和我都是
苏北长寿之乡如皋人,住在
不同的乡镇,相距十多里地
;而他家正好与我家的一个
亲戚比邻而居。他当时高考
过后,成绩过了录取分数线
而未接到录取通知,眼看希
望渺茫,经亲戚介绍,便到
南京找我求助。我因为家庭
的原因,早年曾受到过太多
不公正的待遇,也曾得到过
好心人的同情和帮助,所以
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一种
天生的同情;况且我的人生
信条就是读书为善,永无止
境。记得二十多年以前,我
去安徽黄山市参加一个学术
研讨会,大会组织游览皖南
黟县著名的古村落西递村,
我有幸在一座古民居大门上
见到一副古老的对联“第一
等好事惟有读书,三千年人
家无非积善”,其内涵的深
度和哲理令人振聋发聩,我
获益匪浅,于是,读书为善
,就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所以,尽管作为一个普通的
高校教师,我平常疏于交际
,最怕开口求人,但考虑再
三,还是决定帮他请人了解
一下具体情况。原来,他高
考成绩虽然过了录取分数线
,但因为体检不合格,所以
被大学无情地拒于大门之外
。招生老师也觉得这一政策
不太合理,但无人愿意冒险
。我安慰他好久,让他不要
放弃,相信招生政策会不断
完善,更趋于合理公平;建
议他重整旗鼓,明年再考,
我将尽力帮助做工作,争取
能破格录取。我当时虽然宽
慰了他的失望情绪,但心里
并不踏实,更没有底。因为
他希望就读的医科大学,我
并没有任何关系,我顿时陷
入了无奈和迷茫。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我苦思冥想,煞
费心机,突然记起,与我同
时期在南京读大学的老乡吴
棣华女士,是南京医科大学
卫生系毕业的高才生,现在
江苏省卫生检疫局当处长,
于是便转请她出手相助。她
身为领导干部,既掌握政策
、坚持原则,又善良厚道、
乐于助人。她不辞劳苦,亲
自找到医科大学负责招生的
老师,可能是她当年的同学
,这位老师一个人不敢独自
担责;后来她又找到一位,
这样,两位老师联手帮忙,
共同负责,才勉强打了个擦
边球。次年高考后,建军以
很高的分数终于如愿收到了
迟到数年的南京医科大学新
生录取通知书。实际上,吴
棣华处长和她拜托的两位老
师才是真正改变建军命运的
功德无量的好心人。
在建军读大学的五年里
,和我常有联系。因为我的
成长经历十分曲折坎坷,又
特别爱读俄罗斯一流小说家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
,心灵深处深深懂得弱小者
求助无门的无奈与有苦无处
说的隐痛,因此喜欢尽自己
的**力量,来帮助弱势群
体,这已经成为一种本能,
并不针对某一个具体人,既
没有功利的目的,也不求任
何回报。记得在建军进入大
学
杨建军,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医生,教师。自小体弱多病,故学医治病救人。酷爱文学,心中一直怀揣着文学的梦想,始终以一双冷静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来观察和诠释这个复杂多变的冷暖世界。
上部
序:上帝打开了另一扇门
引子
第一章 初结佛缘许心愿——同窗讲经
第二章 若是前生未有缘——国庆奇遇
第三章 风华正茂恰当年——廿年聚会
第四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南京饯行
第五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相识纪念
下部
第六章 只愿君心似我心——上海之旅
第七章 两情若是久长时——“五一”欢聚
第八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真情告白
第九章 人间自有真情在——告别恩师
第十章 众圆心愿我静心——今生无悔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