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蜀华先生(1923-2004),籍贯四川成都,中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1942年考入齐鲁大学历史系,1944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人类学,1946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底,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人类学家A.P.Elkin教授攻读人类学专业,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进入华西大学考古与民族博物馆工作。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由华西大学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执教终身。其间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81-1987)、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后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1993-1994)等职。1984-1996年连续三届被推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种族歧视委员会委员,1989-2002年连续三届被推选为中国民族学会会长。此外,1983-1988年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1985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3年受聘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999年被聘为中国人类学学会顾问。
先生学术底蕴深厚,研究领域广阔,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史、社会学、博物馆学和考古学都有很深造诣,对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卓有建树,研究成果成一家之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学承前启后的一位大师,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公认的专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学学科德高望重的带头人。先生一生发表论著(含合作)达20部、论文80余篇,这些成果在学界都有重要影响。本次选编先生文集,深感取舍极难。先生1998年以前发表的60多篇论文,主要依据先生生前两次应约亲自编订的两部论文集,即弘毅出版社1995年编印的《民族研究文集》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选取了其中的绝大多数篇章,文字也以这两次结集时经先生手订的为准。考虑到1955年发表的《青海塔尔寺情况》所反映的时代信息和相应内容有特殊价值,所以编入本文集。先生生前一直笔耕不辍,1998年后又陆续完成或发表了20余篇论文,本次从中增选了一部分。另外,考虑到先生作为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曾与多国同行共事交往,本次又从2003年为纪念先生从教50周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文集《中国民族学纵横》中选出先生与日、澳、美、英、印、韩等国学者的数封通信一并编人。计论文39篇,通信9封。
“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著名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广为人知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大学教育的真谛。任何著名大学,其所以著名,其所以为世人瞩目,乃在于她拥有名家大师,执掌其教学科研,引领其学科建设,使学问能日日精进,德行能时时砥砺,境界能渐渐提升,而成就斐然、名重一时的栋梁之材能如璀璨群星不断脱颖而出、辉耀于世界。
中央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持续深入地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探索,于1950年4月确定创办的一所地位极其重要、意义极其特殊的高等院校。其根脉是中国共产党1941年于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建校伊始,根据学校定位和当时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为新中国民族工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的迫切需要,在中央政府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艺术等学科领域闻名遐迩的顶尖学者,或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如翦伯赞、吴泽霖、潘光旦、吴文藻、闻宥、于道泉、杨成志、陈振铎、冯家昇、翁独健、费孝通、林耀华、傅懋绩、陈述、傅乐焕、王锺翰、马学良、陈永龄、施联朱、金天明、宋蜀华、贾敬颜、王辅仁、黄淑娉、吴恒等,先后调入,使尚处草创时期的中央民族学院一时名家荟萃,一跃成为全国民族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和高地,迅速跻身全国名校之列,并成为我国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经由这些杰出专家学者开拓的研究领域、奠定的学术传统和擘画的专业布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拼搏进取和薪火相传,已积蓄成为中央民族学院迈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丰沛特色泉源和坚实学科根基,是中央民族学院坚持服务国家民族工作大局的基本定位、保持国家民族工作重要人才摇篮和重要智库地位的牢固支撑。如今的中央民族大学,在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征途中,依然也必然以前辈大师名家呕心沥血奠定的基业为张本。名家大师与大学建设发展关系之密切和深远,于此可以充分见证和深切体味。
宋蜀华是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名师,也是中国有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史学家,是新中国民族学承前启后的一位大师,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认可的非常不错专家,其生前发表著述众多,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
导言
第一编 民族地区实地调查研究
青海土族的经济生活
青海塔尔寺情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家牧区经济概况
景颇族的山官制社会
藏族、维吾尔族和傣族部分地区社会改革前的农奴制度
社会改革前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
云南民族志与农村公社问题
第二编 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从樊绰《云南志》论唐代傣族社会
唐宋时期傣族史上若干地名人名研究
唐宋时期傣族的政治发展及其和南诏大理政权的关系
论古代岭南的百越民族
论百越文化
古代云贵高原的濮、僚族及其和百越的关系
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作用和现实意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
论南诏的兴亡及其和唐、吐蕃的关系
论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之间的三角关系及其演变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与巫术
第三编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探索
民族文化研究与历史学
从百越及其文化发展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论现状剖析和历史探索的关系
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纵横观
论历史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索
民族学中国化与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
生态人类学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从民族学视角论中国民族文物及其保护与抢救
……
第四编 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研究
第五编 致敬前贤与国际交流
附录:宋蜀华先生著述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