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技术丛书:通信电缆结构设计》从通信电缆的基本理论出发,逐步阐明通信电缆的结构设计、生产工艺及测试方法。同时也对通信电缆回路间的相互干扰特性、外界电磁场对它们的影响以及对这些影响的防护作了介绍。其主要内容包括通信电缆的电气特性,对称电缆、射频同轴电缆、串音及串音防卫度,电缆的生产工艺及测试等。
《电线电缆技术丛书:通信电缆结构设计》既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电缆行业及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电气通信及其通信线路
1.2 通信网的基本组成
1.3 现代通信网分类
1.3.1 电话网
1.3.2 数据通信网
1.4 通信电缆的发展过程
1.4.1 世界通信电缆的发展
1.4.2 我国通信线路的发展
1.5 通信电缆的型号
1.5.1 产品型号与结构的关系
1.5.2 各部分代表符号的意义
第2章 通信电缆的电气特性
2.1 均匀电缆传输线理论
2.1.1 均匀电缆传输线的等效回路
2.1.2 均匀电缆传输的基本方程
2.1.3 终端负载阻抗匹配的均匀线路
2.2 电缆线路的二次传输参数
2.2.1 波阻抗及传播常数的物理意义
2.2.2 波阻抗的计算公式
2.2.3 传播常数的计算公式
2.2.4 电磁波沿电缆线路的传播速度
2.3 传输电平和通信距离
2.3.1 传输电平
2.3.2 通信距离
2.4 均匀电缆线路的输入阻抗与工作衰减
2.4.1 输入阻抗及其表达式
2.4.2 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输入阻抗值
2.4.3 长线路的输入阻抗
2.5 非均匀电缆线路的性质
2.5.1 非均匀电缆线路
2.5.2 反射系数
2.5.3 线路终端为不同负载时的反射系数
2.6 信号的失真
2.6.1 振幅失真
2.6.2 相位失真
2.6.3 由于波阻抗ZC随其频率变化而引起的失真
2.6.4 非线性失真
2.7 耐电压强度
第3章 对称通信电缆
3.1 对称通信电缆的结构元件
3.1.1 对称电缆的导电线芯
3.1.2 对称电缆的导电线芯的绝缘
3.1.3 对称电缆的线组
3.1.4 对称电缆的缆芯
3.1.5 通信电缆的护层
3.2 对称通信电缆的类型
3.2.1 全塑市内通信电缆
3.2.2 铁路数字信号电缆
3.2.3 高速数据对绞电缆
3.3 对称通信电缆传输参数的计算
3.3.1 对称电缆的有效电阻
3.3.2 对称电缆的电感
3.3.3 对称电缆的电容
3.3.4 对称电缆的绝缘电导
3.3.5 对称电缆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计算
3.3.6 对称电缆二次传输参数的计算
3.4 对称通信电缆的设计
3.4.1 对称电缆结构的选择
3.4.2 对称电缆参数计算与最佳结构
第4章 射频同轴电缆
4.1 同轴电缆的型号和用途
4.1.1 同轴电缆的定义
4.1.2 同轴电缆的型号
4.1.3 同轴电缆的应用
4.2 射频电缆的分类
4.3 射频同轴电缆的结构元件
4.3.1 内导体
4.3.2 绝缘
4.3.3 外导体
4.3.4 护套
4.3.5 铠装
4.4 射频同轴电缆的结构与类型
4.4.1 一般用途的射频电缆
4.4.2 大功率射频电缆
4.4.3 微小型射频电缆
4.4.4 电视电缆
4.4.5 低噪声电缆
4.5 漏泄同轴电缆
4.5.1 漏缆的工作原理
4.5.2 漏缆的主要性能指标
4.5.3 漏缆的种类
4.6 同轴电缆的特点及电气过程
4.6.1 理想同轴电缆的电磁场
4.6.2 内、外导体中的电流分布
4.6.3 透入深度
4.7 射频同轴电缆的一次传输参数计算
4.7.1 射频同轴电缆回路的有效电阻
4.7.2 同轴电缆的电感
4.7.3 同轴回路的电容
4.7.4 同轴回路的绝缘电导
4.7.5 一次参数与频率及结构尺寸的关系
4.8 射频同轴电缆的二次传输参数计算
4.8.1 波阻抗
4.8.2 衰减
4.8.3 相移
4.8.4 工作电压
4.9 同轴射频电缆的传输功率
4.9.1 额定峰值功率
4.9.2 额定平均功率
4.10 同轴射频电缆的最高使用频率
4.10.1 衰减指标对最高使用频率的限制
4.10.2 同轴射频电缆的截止频率
4.10.3 绝缘结构对最高使用频率的限制
4.11 同轴射频电缆的最佳结构
4.11.1 衰减最小时的最佳直径比
4.11.2 额定电压最大时的最佳直径比
4.11.3 额定峰值功率最大时的最佳直径比
4.11.4 额定平均功率最大时的最佳直径比
4.11.5 同轴射频电缆波阻抗的取值
4.12波阻抗不均匀性及驻波
4.12.1 波阻抗不均匀性的概念
4.12.2 波阻抗不均匀性的种类和原因
4.12.3 不均匀性对传输质量的影响
4.12.4 射频下波阻抗不均匀性的特点
4.12.5 阻抗偏差、驻波系数和反射衰减
第5章 通信电缆回路间的串音
5.1 对称电缆回路间的串音机理及串音参数
5.1.1 等效电路及一次串音参数
5.1.2 二次串音参数
5.2 制造长度对称电缆回路的串音衰减和防卫度
5.2.1 制造长度对称电缆串音衰减的确定
5.2.2 串音防卫度
5.3 对称电缆电磁耦合的分析与计算
5.3.1 电容耦合k
5.3.2 介质耦合g
5.3.3 电感耦合m
5.3.4 导电耦合r
5.4 电磁耦合系数及频率的关系
5.4.1 N、F对串音衰减的影响
5.4.2 耦合系数与频率的关系
5.5 长对称电缆线路中的串音衰减
5.5.1 近端串音衰减
5.5.2 远端串音衰减
5.5.3 远端串音防卫度
5.6 对称电缆内任意回路间的电磁耦合
5.7 回路间的间接干扰
5.8 线路的交叉或绞合对防止和消除回路间干扰的作用
5.8.1 线路交叉减少干扰的基本原理
5.8.2 电缆绞合的基本情况
5.9 同轴电缆回路间的相互干扰
5.9.1 同轴回路中干扰的基本原理
5.9.2 影响干扰的因素
5.9.3 “透入深度”与涡流系数之间的关系
5.10 同轴电缆的串音防卫度
5.10.1 耦合阻抗Z
5.10.2 无屏蔽同轴回路间的串音衰减及防卫度
5.10.3 同轴对外导体上有屏蔽体时的串音衰减及防卫度
5.10.4 串音衰减与传输频率和电缆长度的关系
第6章 通信电缆的屏蔽
6.1 屏蔽的基本原理
6.2 同轴对的屏蔽
6.2.1 单层外导体的屏蔽作用
6.2.2 多层屏蔽的效果
6.3 对称电缆的屏蔽
6.3.1 主串线对在中心的单层屏蔽体的屏蔽效果
6.3.2 低频时防护作用系数(或屏蔽系数)
6.3.3 主串线对偏心对屏蔽效果的影响
6.4 电缆金属套的屏蔽作用
6.4.1 固有屏蔽系数
6.4.2 实际屏蔽系数
第7章 通信电缆的制造
7.1 导体制造
7.1.1 单线拉制
7.1.2 线芯绞制
7.2 绝缘挤制
7.2.1 挤塑机的基本结构
7.2.2 模具
7.2.3 挤塑的一般工艺流程
7.2.4 影响挤塑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
7.2.5 常见质量问题
7.3 对称电缆元件的星绞
7.3.1 立式星绞机
7.3.2 星绞工艺
7.4 同轴对的制造
7.4.1 垫片式26/94同轴对的制造
7.4.2 同轴对的准备
7.5 射频同轴对的制造
7.5.1 物理发泡绝缘工序
7.5.2 焊接轧纹工序
7.5.3 护套工序
7.6 成缆工艺
7.6.1 成缆机的分类
7.6.2 层式绞合成缆机的构造
7.6.3 层式绞合工艺
7.7 干燥
7.8 压铅
7.8.1 立式压铅机的工作特点及结构
7.8.2 压铅工艺
7.9 压铝和轧纹
7.9.1 压铝的工艺特点
7.9.2 2×1600t双筒压铝机的压铝工艺
7.9.3 轧纹的目的和原理
7.1 0通信电缆的挤制外护套工序和铠装工序
第8章 通信电缆传输特性测试
8.1 通信电缆一次和二次传输参数测试
8.1.1 设备组成
8.1.2 适用范围
8.1.3 测试精度
8.1.4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8.1.5 测试系统
8.1.6 开短路法的基本原理
8.1.7 谐振法基本原理
8.1.8 试验要求
8.1.9 测试结果及计算
8.2 对称电缆工作电容测试
8.2.1 比较法测试电缆的工作电容
8.2.2 电桥法测试工作电容
8.2.3 试验设备
8.2.4 试验结果及计算
8.3 电缆电容耦合和电容不平衡测试
8.3.1 测试原理
8.3.2 试验设备
8.3.3 试验步骤
8.3.4 测试结果及计算方法
8.4 通信电缆的串音测试
8.4.1 基本原理
8.4.2 试验设备
8.4.3 试验步骤
8.4.4 试验结果及计算
8.5 同轴电缆的衰减测试
8.5.1 测试原理
8.5.2 测试仪器
8.5.3 测试步骤
8.5.4 试验结果及计算
8.6 同轴电缆均匀性测试
8.6.1 测试原理
8.6.2 试验设备
8.6.3 试验步骤
8.6.4 试验结果及计算
8.7 通信电缆屏蔽系数的测试
8.7.1 测试原理
8.7.2 测试设备
8.7.3 注意事项
8.7.4 试验结果及计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