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9.9% 的人会错误预测未来?
《人类造出飞机还需要一百万到一千万年》在《纽约时报》刊登这篇文章后的几周,莱特兄弟便首次飞上了天空,颠覆了《纽约时报》的预测。
这件事在当时成了人们的笑料。知名报社的精英记者为何能如此自信地写出这样的文章呢?
然而,其他人也并不比这位记者聪明多少。当航天科学家们野心勃勃地宣布要开发宇宙飞船时,也有99.9% 的人说了同样的话。
“宇宙飞船?简直是痴人说梦。”
其实,生于现代的我们也会错误预测未来,所以也无法嘲笑过去那些说宇宙飞船是痴人说梦的人们。
在几年前,也有不少人认为日本人不会使用实名注册的社交网络,而如今Facebook 在日本的用户超过了2 000 万。
现在许多人都在使用的iPhone,刚发售时也有多数人因为“无法使用电子钱包”“简直无法想象手机没有红外线功能”等理由认为它不会热卖,而这些如今都被我们忘记了。
为什么人们总是一次又一次错误地预测未来呢?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思考方法。人们只会根据眼前发生的事情来预测将来的事情。然而,就和多数人预想不到Facebook 和iPhone 的普及一样,只考虑到眼前这一个“点”的状况就想要预测未来的话,基本上都会出现错误。
实际情况中充满了超越人类认知的庞大要素,这些要素会互相影响并推动社会的发展。想要知晓所有相关要素,以人脑的硬件性能来看,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也有极少数人能够发挥令人惊叹的先见之明,取得巨大的成果。例如,史蒂夫·乔布斯在20 世纪80 年代,正当他30 多岁的时候,就预见了个人智能手机会普及的未来,并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想法。他并非只看眼前的“点”来考虑问题,而是从长远的时间轴中捕捉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将这样的趋势作为“线”连接起来,再做出决定。只要捕捉到世界中的趋势,你也可以像乔布斯一样,先一步预见未来的发展。
0.1% 的人看清了“世界变化的规律”
我在调查了能够预见未来发展的0.1% 的人后,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和99.9% 的人完全不同,所以能够预见未来。决定两者区别的是识别规律的能力。他们对科技的理解十分深入,并完全把握经济、人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能够一直看清社会变化的规律。
在认识规律方面,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科技。不论在哪个时代,科技的发展都会引领社会的变化。
听到科技这个词,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是深奥、复杂的事物,但是从古代人使用的石器,到现在您正在阅读的纸质书,都是从根本上颠覆了数百年前的社会发展的、具有革命性的科技成果。无论是货币,还是电气,我们的生活一直都因为新科技的诞生而不断被改写。
如今,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这一最新科技也在重新构筑社会。
网络出现不过20 年的时间,就已经像空气一般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做好了变革的准备。我认为,接下来网络将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现在,社会已经在以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发展,并且还在持续加速。因为科技具有“一种发明不断诱发其他的发明,令变化的速度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加速”的性质。
计算机的发明催生了网络,网络催生了智能手机和穿戴型终端,令人工智能也得到了发展。这些发明之间的间隔,必然会渐渐缩短。
随着时间流逝,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从石器时代开始的科技,孕育出了能在一瞬间让数百万人灰飞烟灭的核武器。比起只能缓慢进化的自然和作为生命体的人类,人工创造的科技由于不会受到生物的物理制约,正在迅速地进化。在发展速度急剧加快的当今社会,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到科技上是理解社会整体构造最便捷的方式。
本书将以科技为轴心,考察以下4 个问题。
· 科技发展中所隐藏的规律(第一章)
· 以网络为核心的新科技今后将如何改写社会系统(第二章)
· 科技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第三章)
· 在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个人应该如何做出决定(第四章)
要想知道接下来我们的社会将会如何变化,光是认真审视当今社会是不够的。即使读遍市面上各类未来预测的书籍,恐怕也是无法真正预测未来的。《纽约时报》的例子不必多说,我们不论想要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总是大相径庭,而这样的结果也一直持续。错误预测未来,这也是人类所特有的规律之一。
另外,即使知道了“几十年后会变成这样”的结论,而不知道其中要经历怎样的过程的话,也无法做到实际应用。
但是,如果能看清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使状况有变,也能够看清未来。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传达一种能广泛运用的思考体系,这便是本书的主题。
从商业世界窥见未来
我现在经营着一家名为Metaps 的公司,在8 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每天都和来自15 个以上的国家的成员们在使用超过4 种语言的环境下工作(日籍员工约为总人数的一半)。
公司为世界数亿的智能手机用户提供收费应用服务,发行了独自的电子货币,最近还涉足了航天工业。
9 年前,从福岛去东京上大学的我,恐怕无法想象现在自己能够经营资产几十亿日元的企业,并且涉足航天工业。
为什么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预测呢?关于寻找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我一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天生多疑的我,决定将自己作为验证假说的“实验台”。我想要弄清楚这个世界是以怎样的机制运转,将来又会变成怎样。
为此,我选择了最合适的手段—商业。
和重视实验的物理等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真理几乎都是个人的“考察”。这一点的正当性有学会等权威机构的保证,但也无从确认这是否就是真理。
什么是正确的?什么又是错误的?社会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我认为最能够实时反馈这些问题并验证的方法,并不在于学会,而是在商业的世界中。
我对于社会机制所建立的假说如果是正确的话,就会通过数据反映出来,如果错误的话,企业就会衰退并且倒闭。要考察自己所在社会的规律的话,商业将是最直接的工具。
市场变化不断加速身处在商业的世界里,尤其是科技产业,最近连预测几个月后发生的事情也变得愈加困难了。
其中,有一个理由是市场变化速度已经快到了如此快的程度,还有一个就是网络一举加快了信息和资本的流动性。
在过去,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代,大部分商业活动都在国内完成,信息流通也相对较慢,因此变化也比较缓慢。所以人们可以从容应对竞争对手的动向和市场的威胁。然而,网络所
带动的发展速度重组了企业的结构。例如,事业投资的产业就完全被网络所改写了。
在网络普及之前,私募股权融资(对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并购、价值提升再卖出的企业)是盈利非常高的产业。只要把握企业的问题点做好重建计划,再付诸行动,就能等待成果到来。
“按照计划行动就能成功”这是在网络出现以前的法则。
随着20 世纪90 年代后半期网络登场后,状况就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了。有了网络这一媒介,信息和资本的流动性变得十分之快,商业状况瞬息万变,风险往往隐藏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即使按照计划推进事业,实际状况和当初的计划也会截然不同这样的事态开始频繁出现。因此,私募股权融资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取得成果。与此同时,风险投资产业却开始大幅盈利。
风险投资产业是对有发展前景的事业进行投资,从事业发展中盈利,在这一点上和私募股权融资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盈利的方式。
风险投资的盈利模型是:给10 家公司投资,只要其中1 家公司投资成功的话,就能赚回其他9 家公司的投资额。至于投资哪家企业会获得成功,事先并不知道。
能够预估事业能否成功的私募股权融资产业渐渐衰退,而以不可能预测为前提来投资的风险投资产业却大幅盈利。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示市场变化正在加速。
事实上,最近10 年,知名的大企业不断倒闭,默默无闻的公司却成长为巨大的跨国企业,这样的状况不断发生。2004 年,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发明SNS、创立Facebook。上线后用户数量激增,到2015 年Facebook 已经发展成拥有12 亿用户的世界级基础设施一样的服务。现在,Facebook 的企业价值已经超过了20 兆日元。在日本,企业价值超过Facebook 的公司就只有丰田公司一家而已。
只要待在IT 业界就会习惯这样的速度,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是令人无法相信的变化。
信息流通速度在加快,变化也在加快,在此之前几十年的积累在几年内就会被颠覆。今后这样无法预测的状况将如同指数函数一样不断增加。
“精益创业”无法获胜的理由
最近,以时代变化为理由,一种名为“精益创业”的思考方式开始流行。所谓精益创业,就是放弃事先计划。因为变化太快,所以即使做好计划,计划也完全派不上用场。这样的话
不如舍弃“未来可以预测”这种前提,在发生变化的一瞬间立刻采取对策,不断修正方案,以变化的方式来对应变化,这就是精益创业的概要。这简直就是将达尔文进化论里“能够生存下去的并非强者,而是能够应对变化的物种”这一观点直接应用到了商业中。
这种思考方式的本质就是“舍弃地图,带好指南针”。由于实际的场所不可能永远和地图上的地形一样,如果仅仅是手握古旧的地图的话,便无法前进。携带最小限度的资源,然后一边验证假说,一边参考指南针所指的方位,灵活地改变前进方向的话,反而能够快速地到达终点。
自从2007 年创立公司开始,我也逐渐壮大了企业,感觉这样的思考方式确实有用。
当计划和现实相左时,比起努力朝当初的计划靠拢,不如全力适应现在的状况。这样的思考方式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最近的状况又向前跃进了一步。市场中所有企业都以“精益创业”的方式来运作的话,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IT服务业在资金、技术方面的入门门槛比较低,因此市场在一瞬间变得鱼龙混杂起来。
例如,Groupon 团购作为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网络企业,受到各方面的注目。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它们提供的服务,只要在网站里加入支付功能就好了,这一点无论谁都可以做到。
另外,从资金层面上来说,只要在云端使用Amazon 提供的服务器就能以最低限度的成本建立起网站,也几乎没有门槛。结果,全世界出现了许多模仿Groupon 的服务,市场一下子陷入了过度竞争的泥沼。
不论以多快的速度应对变化、反复验证假说,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的话,就无法增加盈利。因为未来难以预测,不如在一开始放弃预测,专心应对变化。这种不太有道理的战略,实际上作为战略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在难以预测变化的当代,能做到理解社会整体的规律、
切实地预测未来,这样抢先一步的企业和个人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借用达尔文的话,现在是“抢先未来者生存”的时代。用线而不是用点思考Google 日本分公司的前社长、现在在Metaps 担任顾问的村上宪郎先生,曾经在本公司内发表过一次演讲。
他在演讲中提到的“Google 和Facebook 是以怎样的视点来捕捉社会规律”,令我受益匪浅。当时的我只考虑到眼前的“点”来开展商务,而Google 和Facebook 则是用线条的视点来捕捉社会发展的过程。
科技的领域里总有一些流行语不断出现又消失。2015 年之前的科技流行语是“社交媒体”“云计算”“云资源”“C2C”“分享型经济”“Makers”。而2015 年7 月,流行语是“物联网”“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等。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些词语都是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的存在。为什么会出现,什么时候会出现,都是无法预测的。另一方面,像Google 和Facebook 这样的企业,由于创业者自身精通计算机科学,能够理解不同的潮流的关联性,所以能捕捉到这些事物的全貌。其他人急匆匆地用手指向流星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下一颗流星出现的地点,悠然等待流星降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没有关联的“点”,对他们来说却是可以预测的“线”。
Google 开始制造自动驾驶汽车时,很多人会惊讶“为什么搜索引擎的公司会开发这个?”只看到搜索引擎这一个“点”的话,是很难发现和“汽车”这个“点”的关联性的。另一方面,理解了网络技术的性质和Google 公司的“整理世界中的信息并让所有人共享”这一理念的话,就能看到连接这两“点”的“线”了。
网络产业和电气一样,拥有通过钟表和汽车等终端来发展网络的性质(会在第一章中详细解释)。也就是说,站在Google的立场来看,“通过汽车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这件事处于“通过搜索引擎获取PC 上散落的信息并进行整理”的延长线。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看清关联的“线”呢?我认为,如果将他们的思考方法整理成通用的逻辑,并且应用在商业活动中会有很大的益处,于是我继续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关于这方面的探究。
本书总结了世界上许多企业在商业领域最前沿不断试错后,最终得出的“用线来思考并理解社会变化的原理原则”。我尝试着理解社会这个复杂的集合体,希望自己的思考过程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益处。
本书中介绍的并非是“几十年后会这样”这种具体的近未来预测。
世界上存在无论怎样都无法预测的事情。它们完全没有发展趋势和规律,即便存在趋势和规律,也是复杂到无法计算的“混沌”的领域。
例如,无论怎样分析过去的情况,也无法知道在这一瞬间打瞌睡的司机所驾驶的卡车是否会发生车祸。但是,每年由于疲劳驾驶引起的事故的次数,却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同样,未来哪家企业会成功、哪个政党会执政,这样具体的预测,现在我们是无法做到的(将来随着科技进步,或许可以预测个别事物的具体情况)。但我们可以掌握的是,未来会有怎样的技术出现,政治经济系统整体会怎样进化。
在本书中,针对不存在规律的混沌领域并不做详细解说。因为看不见趋势的话,就无法制定对策,不制定对策就无法采取具体的行动。
某些文章将不确定性非常高的个别事物写成仿佛能够预测一样,这样或许能够满足知识上的好奇心,却没有什么实用性。
本书的目的是捕捉社会整体机制的大致趋势,在读者个人需要做出重要决定时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另外,由于本书主要涉及科技这一主题的性质,写作时的社会状况和现在相比或许会有一些变化。希望读者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