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华北冬小麦影响研究》以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影响为主线,明确了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影响,定量了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程度,揭示了冬小麦各级产量潜力及其适宜性,解析了冬小麦各级产量差的限制因素,评估了干旱和冻害演变特征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华北冬小麦应对气候变化策略。
《气候变化对中国华北冬小麦影响研究》具有很强的研究系统性和创新性,可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气象与农业管理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及关注气候变化与冬小麦生产的相关人员参考。
小麦是全球25亿人口的主粮,满足人类20%卡路里和蛋白质需求,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华北作为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在国家口粮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冬小麦生长季内光、温、水等气候要素及其时空配置发生显著变化,加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产生深刻影响。明确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格局和单产的影响,定量冬小麦各级产量潜力和产量提升空间,揭示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程度,提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是华北冬小麦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化种植结构、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产量和防灾避害能力,保障国家口粮安全以及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围绕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影响与适应持续开展研究,陆续出版了《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影响研究》《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特征及种植制度适应》和《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玉米影响研究》等专著。在气象出版社支持下,本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作为“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研究丛书”的第二部,主要从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种植北界、产量及限制因素、适宜种植区、干旱和冻害影响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气候变化和农业气象灾害对华北冬小麦的影响及其适应途径。
“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研究丛书”是在国家全球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973项目“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全球变化对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2019YFA0607400)等项目资助下,以及中国农业大学2115人才工程的支持下完成的。借此系列图书出版之际,谨向唐华俊院士、张福锁院士、毛留喜研究员、李茂松研究员、周文彬研究员和吴文斌研究员等专家对研究工作的支持与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团队虽在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影响与适应领域竭尽所能开展研究,但由于研究的阶段性,以及气候变化和作物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关于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影响及适应领域研究和认识还有待不断深入,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后续修订,更好地促进粮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研究。
杨晓光,黑龙江省汤原县人,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7月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一一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与适应”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农业农村部农业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成员、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影响与适应、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完成人撰写《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玉米影响研究》等著作9部,副主编及参与撰写著作20余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孙爽,黑龙江省宝清县人,博士。2018年7月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国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6月至今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与适应研究,现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研究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第四届中国科协百篇优秀科技论文等荣誉;参与完成著作6部。
李克南,河北省蠡县人,博士,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航空气象系讲师。2014年7月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联试作物影响与适应、危险天气对航空运行的影响评价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作者5篇,参与编写教材1部。
郑冬晓,山东省高青县人,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2019年1月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与撰写著作3部,参与编制气象行业标准1项。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华北自然资源概况和农业生产现状
1.1.1 自然资源概况
1.1.2 农业生产现状
1.2 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影响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种植界限影响研究进展
1.2.2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与适应研究进展
1.2.3 冬小麦产量潜力及产量限制因素研究进展
1.2.4 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展
1.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指标和计算方法
2.1.1 太阳总辐射
2.1.2 热量资源分析指标及计算方法
2.1.3 水分资源分析指标及计算方法
2.1.4 气候要素保证率定义和计算方法
2.1.5 气候要素气候倾向率定义及计算方法
2.2 冬小麦种植北界指标和计算方法
2.3 作物模型方法
2.3.1 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简介
2.3.2 作物模型模拟结果评价指标
2.3.3 APSIM-Wheat模型适用性
2.4 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定义及计算方法
2.5 产量变化特征分析
2.6 冬小麦干旱和冻害指标及分析方法
2.6.1 干旱指标和计算
2.6.2 冻害指标构建
2.6.3 冻害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试验
2.6.4 干旱和冻害分析方法
2.7 冬小麦高产性、稳产性及适宜性评价方法
2.7.1 高产性、稳产性和适宜性指标
2.7.2 高产性、稳产性及适宜性等级划分
参考文献
第3章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种植的影响
3.1 冬小麦种植现状
3.1.1 播种面积
3.1.2 单位面积产量
3.2 冬小麦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3.2.1 冬小麦生长季光照资源时空分布
3.2.2 冬小麦生长季内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
3.2.3 冬小麦生长季内水分资源的时空分布
3.3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适应
4.1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影响
4.2 气候因子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 2.1 太阳总辐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2.2 气温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2.3 降水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气候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4.3.1 太阳总辐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4.3.2 气温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4.3.3 降水量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4.4 品种更替和播期调整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4.4.1 品种更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4.4.2 播期调整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4.4.3 生育期自调整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冬小麦各级产量潜力及适宜性分区
5.1 光温潜在条件下产量潜力及适宜性分区
5.1.1 光温产量潜力时空分布特征
5.1.2 光温潜在条件下适宜性分区
5.2 光温水潜在条件下产量潜力及适宜性分区
5.2.1 光温水产量潜力时空分布特征
……
第6章 冬小麦各级产量差及限制性因素解析
第7章 干旱和冻害演变特征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影响
第8章 华北冬小麦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