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书店里坐着读梦
读书的时刻,是飘着梦的。低头阅读,温柔,安静,深情。
许多我们在现实中望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思想、抓不住的感觉,都在读书的时候收获了。潜意识里接收了这些积极的信息,挽救了我们说不明白的理想,也在我们承担了太多的忧郁、烦恼和压力之时收获了绵长的温暖。
这也是我愿意坐在书店里在一本本书里读梦的初衷。总感觉,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表情和凝视,关怀着我们的人生。每到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去一次,离不开书店的那种感受就更
深一层。如今,韬奋书店在北京已经有了两家分店,除了近东四大街口的美术馆店总店外,三里屯太古里开设有一家分店,海淀王庄路也开了一家分店。
北京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华书局不是局,商务印书馆不是馆,三联书店不是店。事实还真是这样。三联书店并不是一家书店,而是一家出版单位。准确地说,三联书店是一个三个机构的总称,分别是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
说到韬奋书店,就不能不联想到邹韬奋先生。
这个祖籍江西、生于福建永安的出版家,也是近代著名的记者。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曾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 年 12 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1943 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治疗。1944 年 7 月 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
他离开人世间时只有四十八岁,可他的思想和家国情怀至今还在。江西有他的全身塑像,上海为他建有“韬奋纪念馆”,以他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 高奖项,后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1985 年 11 月 5 日,我国发行了志号为 J·122的《邹韬奋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两枚,以此纪念邹韬奋先生。2009 年,邹韬奋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他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生活周刊》在当时成为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的舆论阵地。1933 年 7 月,邹韬奋前往欧洲,开始了他第一次的流亡生活。他先后考察了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德国、苏联和美国,搜集了大量的宝贵素材,把沿途的见闻做了记录。
两年的海外漂流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使得邹韬奋的思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他逐步将自己的立场、观点转到马克思主义方面来。
邹韬奋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提倡并践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他的爱国思想就是韬奋精神,他那种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讲真话、不畏权势的精神就是韬奋精神。
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做出对三联书店的指示,并高度评价了邹韬奋所做的工作:“三联书店与新华书店一样是党领导之下的书店。”
这就是邹韬奋与三联书店的渊源。
在韬奋书店里坐着读书,可以延续韬奋先生的梦想。
“读什么?”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身份、背景、人生阅历不同,选择的书籍自然不同,而捧着纸质书总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文化质感。
读书的镜头,留住了每一个让我心动的瞬间。那书中的思想灵魂,总在召唤我,我把自己当成一道风景挂在风里,挂在书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