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习近平宣布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深入推进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企业界、科技界、各级政府、全社会的参与和行动,不断深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举措,探索实施路径,推进科技创新等工作。很高兴看到由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同志主编的《碳中和理论与实践》一书,《碳中和理论与实践》汇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和中央企业的20多位知名专家及青年学者,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举措、实施路径、科技创新三个专题开展了深入研究。
《碳中和理论与实践》编写历时半年,经过反复修改,反映了国内学者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热切关注和新研究成果,对开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知识学习、政策制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科学论证、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郑重承诺和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历史负责、顺应时代潮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进一步说明人类活动已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气候变化已经从未来挑战变为现实危机。我国主动将面临的气候挑战和危机转化为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创新的机遇,确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科技及基础能力偏弱,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下,中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制定并正在健全“1+N”政策体系,着力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二是坚持战略思维,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煤炭消费。三是坚持创新思维,积极谋划低碳、零碳科技发展战略。推进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前沿技术攻关,加快对智能电网技术、先进储能技术、CCUS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推动能源体制改革和金融财税等制度创新。四是坚持合作思维,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要求,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建、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深入推进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企业界、科技界、各级政府、全社会的参与和行动,不断深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举措,探索实施路径,推进科技创新等工作。很高兴看到由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同志主编的《碳中和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汇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和中央企业的20多位知名专家及青年学者,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举措、实施路径、科技创新三个专题开展了深入研究。该书编写历时半年,经过反复修改,反映了国内学者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热切关注和最新研究成果,对开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知识学习、政策制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伟大事业蓝图已经绘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期盼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居民和社会各界紧密携手,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余红辉,男,汉族,1968年2月生,江西上饶人,研究生学历,曾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并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参加中央党校“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第45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第4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长期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2018年出任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总经理,现任中国林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等主流报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在《管理评论》《科技促进发展》《国资报告》等国内经济管理和国资央企管理领域重要期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
第一篇 战略意义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余红辉
从《巴黎协定》到碳中和:中国的挑战/段宏波、汪寿阳
中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与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李俊峰
碳中和,新全球博弈刚刚开始/王文
中国将如何迈向碳中和/林伯强
国际碳中和的进展、趋势及启示/田慧芳
第二篇 实现路径
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分析/潘家华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庄贵阳
深刻认识“3060”战略目标要求,可按四阶段部署实施/李继峰、郭焦锋、高世楫
碳中和目标引导下的能源转型/杜祥琬
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路径与政策/范英、衣博文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马涛
高质量超低排放开启中国钢铁低碳发展之路/李新创
碳中和、能源转型与“十四五”煤电政策走向/袁家海
第三篇 创新实践
碳达峰与碳中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刘中民
碳中和目标下对全国碳市场的几点思考/庞军
如何从100亿吨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中国碳市场需要九个转向/梅德文、李建涛、金子盛
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建设路径与政策措施/刘长松
从“节能减排”到“生态设计”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余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