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两大门类,前者基本以静止的形态出现,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美术等,需要受众具备主观的审美要求;后者基本以运动的形态出现,包括念诵、仪轨、经忏、对白、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戏曲、戏剧等,对受众具有主动的审美感召。中国佛教在两千年的发展中,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造型艺术已经有很多人研究,成绩斐然,而表现艺术是一个新开垦的领地,本书堪称填补空白之作。本书以对佛教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站在佛教自身发展的角度,考察佛教表现艺术发生、发展的规律,力图建立佛教表现艺术的理论体系。作者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他擅长在人们熟知的史料中发掘出过去为人们所忽略的蛛丝马迹,从而使研究豁然开朗,营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王志远,祖籍山东省海阳市磐石镇。汉族。1948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北京。1966年从北京二中作为知识青年插队到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作牧民。1977年考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1981年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汉地佛教专业,1984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200
杜继文序
舒乙序
张燕瑾序
引言
章 论宗教艺术、宗教表现艺术及佛教表现艺术的基本范畴
节 艺术分类的一般观点
第二节 宗教与艺术的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
第三节 宗教艺术的两翼:宗教造型艺术和宗教表现艺术
第四节 宗教表现艺术与世俗的表现主义及行为艺术
第五节 佛教表现艺术的特征及构成
一 场面
二 情景
三 情节
第六节 佛教表现艺术研究现状综述
一 对佛教仪轨与念诵的研究
二 对佛教音乐的整理与研究
三 对佛教戏剧戏曲的研究
四 本书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及立论坦言
第二章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的输人和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滥觞
节 印度佛教对世俗表现艺术的排斥
第二节 印度佛教对佛教表现艺术的推崇
第三节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四节 印度佛教表现艺术向中国的输入和嬗变
一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坐标——“伊存授经”
二 迦腻色伽王历史定位对于佛教艺术分期的坐标意义
三 西域成为佛教艺术从印度向中国中转衍生之地
第五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滥觞
一 “洁斋三月”在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史上的首要地位
二 桓灵二帝及笮融的奉佛活动及佛教表现艺术的初步中国化
三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一——行为魔幻化
第三章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早期形态
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在音乐领域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关于“契经”的其他重要解释
第三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与应用梵文原音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二——对白戏剧化
第五节 《世说新语》中的佛教表现艺术
第六节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独特形式之三——仪轨方面的突破
第四章 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全面推进和发展
节 受杂密经典影响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二节 佛教表现艺术重要作品——具有情节 结构的拟剧本文献
第三节 涌现众多杰出人物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四节 以《梁皇忏》为代表的经忏活动中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
第五节 前鼎盛时代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的精彩尾声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1 1949年以来中国佛教表现艺术论文辑录
附录2 药师仪轨一具
附录3 《弘明集》释智静《檄魔文》释宝林《破魔露布》
附录4 《广弘明集》元魏释懿《伐魔诏并书檄文(并魔答)》唐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平心露布文》
附录5 田野调查采风资料《梁皇忏》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