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的作者囊括国内现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里的大师,本册为京剧大师程砚秋。他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拜多家名师,广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其后,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创新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了广泛的艺术流派,人称“程派”,并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一起被称为京剧“四大名旦”,他是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的艺术家。这本选集以其自传部分内容、戏剧创作理论、演出理论等有机结合。
大福德扣
童年生活
辅仁
记齐白石先生逸事
溥心畲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
忆先师吴镜汀先生
故官古代书画给我的眼福
学艺回顾
论书札记
论书随笔
书法常识序言
书法作品选自序
《论书札记》前言
书法入门二讲
对节生的谈话(一)
对书生的谈话(二)
论书绝句一百)
论艺札记
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
复帖》说并释文
《兰亭帖》考
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
黄子久《秋山图》之真伪
山水画南北宗说辨
金石书画漫谈
书画鉴定三议
谈诗书画的关系
《红楼梦注释》序——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合编本作
童年生活
我生于民国元年农历六月十三日,即公元1912年7月26日。这是一个风云巨变的年代,
前一年(辛亥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清王朝随之灭从布制走向共和。也就是说,我虽“贵”为帝青,但从来没做过一朝的子民,生下来就是民国的国民。所以我对辛亥革命没有任何系身的感受,只能承认它是历史的必然。198pan>年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有人向我征题,我只能这样写道:
半封半殖半蹉跑,终赖工农奏凯歌。
末学迟生壬子岁,也随诸老颂先河。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经历了大动荡的年代: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法战争、军阀混战,中国的共和在艰难中不断前行。
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我的“家”也在经历着多事之秋。
我的父亲恒同在我刚刚一周岁的时候,即1913年7月就因肺病去世了,当时还不到二十岁,所以我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那是我回当丧主,尽管我一点事也不懂。据说,因为父亲尚未立业,没有名,所以不能在家停灵,只能停在一个小庙里,在那里给他烧香发丧。如果说我家由我曾祖、祖父时已经开始衰落的话,那从我父亲的死就揭开迅速衰败的序幕。那时,我祖父虽还健在,但他已从官场上退了下来。我的曾祖和祖父都没有爵位可依靠,都是靠官传维持生活。清朝的正式官俸是很有限的,所以官员要想过奢侈的生活只能靠贪污,这也正是当时官场腐败的原因之一。但我的曾祖和祖父本来都很廉洁,再加之所做的多是清水衙门的学官,所以家中并没有什么积蓄,要想维持生活就必须有人继续做官或另谋职业。现在家中可以承担此任的人,在还没有闯出任何出路时,突然去世了,这无疑有如家中的顶梁柱突然肠塌,无论在经济上、精神上都给全家人巨大的打击。
首然是我的母亲。她在娘家就是孤单一人,后来还不得不寄居在别人家。好不容易盼到有了自己的家和自己的亲人,不管后能取得多名和事业,能掐多少钱算有一个踏踏实实的依靠,现在这个属于自己的依靠突然又没了,又要过一种新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婆当然不会让她饿者、冻者,是又为他们生下了一线单传的孙子,但每月能得到的至品Ⅱ品出可临的将是无边的孤独与苦难,那日子的悲惨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她首先想到的是死,哭着喊着要自杀,我的祖父怎么劝,她也不听,后只能用我来哀求她:“别的都不想,得想想自己的儿子和我的孙子吧,他还得靠你抚养成人啊!”这样她才终放弃了一死了之的念头,决心为我而苦熬下来。
一个家族到了这份儿上,往往会发牛一些怪现象。当然,如果仔细追究,这些现象可能都有一定的缘由,但问题是,到了那份儿上,恐惧笼罩在每一个人心头,谁也顾不上、来不及去追究了。正如《红楼梦》在描写宁国府衰败时有一段奇异现象的描写,写得鬼气拂拂(按:原文如下):
(中秋夜)贾珍……在会芳园丛绿堂中,带着妻子姬妾……开怀作乐赏月。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白,银河微隐。……那天将有三更时分,贾珍酒已八分,大家正添衣喝茶,换益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毛发悚然。贾珍忙厉声叱问:“谁在那边?”连问几声,无人答应。……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隔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看那月色时,也淡淡的,不似先前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次日……细察祠内,都仍是照旧好好的,并无怪异之迹。
我想读者看了这段描写,谁也不会认为曹雪芹在这里宣扬。我听说,我父亲死后家里也出现了一些怪异的事,也请读者能正确理解:这些事说明我们家那时紧张到什么程度。
……